镇海网络问政:虚拟倒逼现实
网民代表与城管局开展对话交流,并实地走访向辰公园和内城河,探讨环境治理问题。
成立全省首支城管联合执法大队,城区所有公共停车位提供给公众24小时免费停车,城区铝合金加工点全部迁移至居民区以外,全面整治跨门、占道、无证经营和油烟乱排放、噪音污染问题……一连串举措在网上赢得了一连串“赞一个”,曾经被“诟病”最多的城管人员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他们清楚地知道,没有网络的推动,这一切不会来得那么快,来得那么直接——
网络论坛
从“风花雪月”到“炙手可热”
“党委、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由新闻单位承办,在国内应该不多。”镇海新闻网总编干剑松说,新闻网创建伊始,网站的“梦幻都市论坛”内容大多是“风花雪月”家常事,后来,新闻网设置了“民声快递”、“雄镇论坛”等板块,产生了镇海网络问政的早期雏形。
如今,镇海网络问政平台已拥有独立域名,按完整全站规模设计建设,由五个主要板块组成,即“民声快递”为民办事板块、“雄镇论坛”网民议政板块、“在线交流”对话互动板块、“网上发言”主动发言板块和“记者追踪”热点专访板块。
平台整合两种资源,一是热线电话,包括96178廉政(效能)投诉、区长值班电话、区新闻网络中心民声热线和81890市民热线电话等;二是网络资源,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区长信箱”、“71.90”镇海区企业服务平台等。
与之相配套的是回应机制:一是通过各部门网络发言人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直接回复;二是对论坛上的重要帖子,由网络问政监督小组确定承办单位并及时发出办理通知书和督办通知书;三是举办“镇海在线”论坛视频直播节目,安排区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网民在线交流。
与很多网络论坛不同的是,镇海的网络问政平台加入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和新闻跟踪内容。除了在论坛设置“记者追踪”板块,《今日镇海》报纸上开辟了“民声快递”栏目,镇海电视台设置了“民声快递”专题,镇海电台推出“市民桥政府热线”等栏目。这些栏目对网民反映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报道政府部门办理过程和情况,对为政不廉、为政不勤、效能低下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曝光,报道内容都在论坛上公布,由此实现全媒体互动,形成十分庞大的问政体系。
2年多来,镇海网络问政平台推出主题帖4100多个,跟帖超过10万个,镇海新闻网一度进入Alexa全球排名前4800名,去年成为全省最佳新闻网。是什么使网络问政平台变得“炙手可热”?干剑松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一个原则: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容的胸襟对待网民意见。
采访札记:据统计,中国的网民已接近4亿。在没有互联网的环境中,政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舆论引导经验,但互联网的介入,打破了这种平衡。这对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中央政府已经把网络执政纳入到政治过程之中。无论是从高层的理论表述,还是从他们具体的政治沟通实践中,都能看到这种与时俱进的努力。如今,我们能够在网络空间看到越来越多的官员的身影,他们集体努力的方向无疑是人们共同期待的。
网络对话
民意诉求“一贴灵”
“通过网络建立起群众参与和表达的机制后,凡是民众需要的,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做到及时沟通、快速响应。”说这话的是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
2008年7月3日,马卫光与网民展开在线交流。网友提问帖子的目录排了长长3页,问题很尖锐。从社会治安到环境质量,从基层干部素质到文明城市创建,从新城开发到老城提升,马卫光都没有回避,网民大呼过瘾。自此,他在论坛上有了一个响亮的昵称:“马哥”。
笔者手头有一大叠“马哥”从论坛上下载并批示的帖子,大多是反映当地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上的“疑难杂症”。“马哥”自称经常在网上“潜水”。他在一次网友见面会上说,“我在网上久闻各位大名,对你们非常熟悉。”
网友“乔雨”经常要路过镇骆路。一天,一辆装载啤酒的货车行驶到后大河桥段弯道处时突然侧翻,成箱的啤酒从车上滑落下来。“乔雨”将这起交通事故的照片连同文字发到了镇海新闻网“民声快递”板块上。第二天,该路段就出现了区长陈召华带领的调研队伍。随后,区建设交通局对该路段进行现场查勘,并完成了设计方案,这段路如今已成了放心路。对此,网友“丫丫”说,党委、政府对网民意见的重视,也表明网民的声音从“非主流”开始成为“主流”,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近日,镇海区政府发出通知,决定整治人力三轮车未悬挂号牌行驶、非法安装马达现象。而这,源于镇海新闻网论坛上的《人力三轮车装马达,该管吗?怎么管?》的帖子。发帖人“麦田守望者”反映,骆驼街道内的人力三轮车都装了马达,“大街小巷充斥着轰鸣声”,“速度快”,“乱闯红灯”,一系列“恶行”让人忍无可忍。这个帖子引起了网友热议,大家从三轮车车夫的生存状态谈到如何缓解出行难,有热切的关注,也有冷静的分析。
如今,镇海网络问政平台上的上千个求助、投诉和咨询帖的办结率达到98%。对此,一些网民评论说,他们的意见能得到政府部门的答复,并且能切实解决,让人感到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因此,他们在生活中看到什么就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再发到网上。对于感到不满意的答复,他们会通过网站继续投诉,一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止。
采访札记:网民与政府间的网络对话,省去了传统的书面层层向上汇报的形式,这种平等的对话弥合了存在于政府与百姓之间在联系沟通上的“断层”和由此产生的一些矛盾、误会。
网络论坛为市民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政府部门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市民诉求,市民可以看到每一项诉求的办理过程,有效地避免了一些部门的敷衍塞责,因而成了他们反映问题的首选渠道。
网络发言
拒绝外交辞令
打开镇海新闻网的“雄镇论坛”,页面右侧排列着37个单位网络发言人的标签和网名:“城事”是城管局的发言人,“蛟龙入海”是蛟川街道的发言人,“师说民声”是教育局的发言人……“想跟网友更亲近些。” 镇海区委宣传部长王宏德说,区里出台了网络效能监督办法,禁止各职能部门对网友的问题作外交辞令式的回复。
他说,在新闻网站的论坛运作中,他们发现通过网站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互动,有些跟不上趟,有些问题引不起某些部门的重视。于是,区里尝试推出网络发言人制度,要求职能部门挑选有较强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和一定专业技术素质的工作人员为网络发言人,并在网上公开公职身份;对于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网民投诉、意见和建议,在网上及时作出回应,并下载、整理、提出初步意见,经分管领导同意和主要负责人审定后,在网上予以回复。
“生怕一句话说不好,引起网民的不满。所以,在网上的每句发言要斟酌半天。”城管局网络发言人“城事”说,在网络上发言,尊重网友是最起码的素质。回应网友的帖子,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打官腔,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要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采取的措施得当,是能够得到网民的尊重的。如果有极个别网民冷嘲热讽,其他网民也会站出来为我们据理力争。”
在镇海区很多职能部门,网络发言人已经成为一个团队,他们使用同一个网名,实行24小时轮值制。他们每天要关注网上有没有关于本单位的帖子,如果有了,就要回复网民的建议和咨询,并尽快解决有关投诉。
网络发言人制度刚推出时,网友对城管部门的投诉最多、最集中,如今一个月也没有几件,好评却悄然多了起来。网友“老木头”说:“城事”扎实办事,从谏如流,是该赞一记的。网友“梦网议员”说:俺很少夸人,但俺由衷地为城管兄弟的真情告白唱首赞歌……
采访札记:当前,中国的网络舆论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一是网络舆论容易走向偏激或极端,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在这一高地面前,任何拂逆民意的举动,可能会引发更为激烈的逆向反弹;二是对网络“信息轰炸”和“信息伪造”,一般民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一些人就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误导民意,使得网络民意很难被均衡代表。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理性地去伪存真,仔细筛选和甄别网络信息。当下紧要之处,是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化的力度,建立健全及时、畅通、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网络监督
从背靠背到面对面
去年,网民“阿拉宁波人”发帖称,镇海陈寿昌烈士公园里建成了儿童游乐场,他对此表示强烈异议。“马哥”就此帖的批示被公布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热议,最后由有关部门作出了详细解释。在一两天内,这个帖子跟帖达到8页,楼主最后站出来对“马哥”的关注表示感谢。
马卫光说,由此看出,网络监督的推进对政府行政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网民现在不仅仅满足于事后知情,而是要求事先参与决策。政府在决策前要更多地考虑民众的利益和意愿,必须关注公共决策的回应机制建设。
网络论坛不仅仅是信息的收集器。根据规定,该区职能部门对新闻网论坛上的在线回应时限为发帖后3个小时,3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意见进行反馈,最长不得超过5天。有关人员如逾期不办或者敷衍推托,根据情节,将受到效能告诫、通报批评、停职检查、免职直至辞退等责任追究。
日前,一条在“民声快递”的帖子被推高。由于几个职能部门没能在第一时间对网友反映的城区噪声污染作出调查处理,镇海区效能办介入调查。当天晚上,相关部门派出人员集聚在镇海网络问政办公室,和网友面对面进行协商。大家发现,虽然同是噪声,却有不同的管理部门:歌舞厅噪声归公安管,车辆噪声归交警管,工地噪声归城管管……
“问题不容易解决,但不等于可以置之不理,有关部门必须与网民进行及时的沟通。”区效能办负责人说,从邀请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网友见面,到网友直接参与有关部门的行政行为,网友和政府部门从虚拟到现实的“面对面”活动,如今正成为一种常态。
“为什么有些企业的烟囱冒白烟?”、“为什么晚上的空气中有臭味?”……环保问题始终是镇海人关心的问题。去年,区环保局向网民发出邀请,欢迎他们提供企业违法的线索,同时参与一系列的环保执法。此后,“网民走进城管”、“网民走进交警”、“网民走进招宝山街道”等活动轮番推出,网民成了政府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网络问政吻合了和谐社会的要求。”镇海区纪委书记鲍娴萍说,从官员触网到关注网民诉求,从官员与网民互动到部门派专人在网络上主动发言,再到现在面对面接受网民监督,公权部门最终实现与网络的“零距离”。
采访札记: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表现出超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对社会的监督可以不作出回应;而在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中,回应不但是必须的,而且应该主动、及时。如果没有有效的回应机制,其日常工作和行为就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公共服务。
建立网络监督回应机制,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廉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利于减少公职人员办事拖拉、责任推诿、人浮于事等现象。
网友建言网络问政
日前,记者走访了经常在镇海网络论坛发言的热心网友。他们就进一步推进“网络问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网友“胖胖”:也许我没有那么高尚,但正义和公道是我追求的目标。在网络论坛上,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论坛的组织者和有关部门应该主动与我们多沟通,及时通报对网民投诉、咨询、建议的办理结果,以提高公信力。只有对网民充分的尊重,才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实现网络论坛的和谐发展。
网友“澥浦人”:对论坛而言,要注重培植不同类型的网民群体,提供前沿思想发表机会,最大限度地容忍网民的不同口吻和不同意见,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元素。对党政机关而言,要注重在网络民意中收集普遍性问题为施政提供参考,要发布施政中遭遇的困难,寻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对某些部门、人员“庸懒散”、“中梗阻”现象不避讳、不包庇,处理要及时公开。对网民而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走极端,要学会鉴别话题内容,避免介入情绪发泄类的跟帖。
网友“直言”:如今的论坛,网民发言往往批评多于表扬,党委、政府对此要扶持和宽容,要及时给予回应。眼下,一些网络发言人对政策性问题回答得很及时、齐全,对突发性事情的答复往往含混不清或避重就轻,态度还不够诚恳;对涉及环保、城管、教育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答复的内容原则性很强,却缺少深入浅出的解释;还有一些网络发言人长时间不主动发言,一发言就是文件摘登,容易引起网友的反感。
网友“四海归客”: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也有很多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不满足于在网上发表意见,而是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与党政机关有接触和交流,甚至希望参与到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党委、政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邀请网民对网上热议的事件共同进行调查,对一些矛盾纠纷共同进行调解,在活动中收获宽容和体谅,反过来也会推动网络论坛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相关阅读:
- ·网络问政,沟通零距离(11/13)
- ·丽水驶出网络问政直通车——民生难事一(07/17)
- ·网络问政从“问答”转向“深问”(10/23)
- ·网络问政的倒逼与抵制(09/19)
- ·要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工作方式(05/28)
-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03/13)
- ·网络问政切忌盲目跟随潮流(12/30)
- ·开展网络问政 探索新社会管理模式(12/07)
- ·什么都问百度何必养着公务员?(11/22)
- ·公务微博微天台:网络问政载体 网上便民(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