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写字楼网 >> 创新转型 >> 文化创意经济 >> 浏览文章

全国“五个一工程”彰显杭州文化软实力

2009/11/18 16:52:26 五星写字楼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经济发达的杭州,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不甘落后。

    国庆前夕,由中宣部组织的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北京颁奖,杭州市有4部作品获奖,分别是中南卡通制作的动画片《郑和下西洋》,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剧《宋城千古情》,杭州电台西湖之声的广播剧《为了零点五克的挚爱》以及杭州电视台创作的电视剧《星火》。

    纵观本届“五个一工程”在全国的获奖分布情况,本次杭州市的获奖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实现历史性突破。这意味着杭州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

    厚积薄发  杭州文艺精品创作十年磨一剑

    有什么样的土壤,才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从以“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到苏东坡、白居易为代表的诗词艺术,再到李叔同开教授西洋艺术之先河……杭州良好的文化生态,一向被社会各界所赏识。很强的文化软实力,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文化诉求,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底蕴,为今天杭州加快现代文化名城建设铺垫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文艺人才不断涌现,文艺活动精彩纷呈,全市文化建设展现出全面开花的繁荣局面。尤其是这次在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颁奖中,杭州独揽四项,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杭州文化软实力的集中爆发,其实与背后的一双“幕后推手”有关,那就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助推文化建设的政策,内容涉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各个方面。

    从2003年的《杭州市优秀精神产品扶持奖励试行办法》、2004年的《关于设立“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的实施办法》,再到如今的《杭州青年文艺节发现计划》等等,这些政策如同一对隐形的翅膀,为提升我市文艺创作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无穷动力。

    文艺精品创作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杭州市能在本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实现历史性突破,是杭州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作品创作长期扶持和鼓励,对文艺人才一直关心和奖励的成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和全市宣传文化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的结果。“十年磨一剑”,杭州文艺精品创作厚积薄发,已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气象。

    人才是关键,奖励是手段
   
    杭州扶持激励精品创作向来不乏大手笔

    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并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有着切实举措。为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加快精品工程建设,改善市民文化生活品质,市委、市政府一直担当“施肥者”角色,为文艺创作培育了肥沃的土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3年,我市就出台了《杭州市优秀精神产品奖励实施细则》,拿出500万元文化艺术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与奖励。2005年,当扶持奖励经费从原先的500万元拉高到1000万元时,业界为之瞩目,并称为“文艺创作的春天”。2007年,杭州又在原有1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元的经费投入,通过“以投代拨,以奖代拨,以购代拨”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我市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丰收的季节。近年来,杭州精品迭出,人才不断涌现,佳绩频传,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甩出的一系列“大手笔”。仅去年以来,杭州就有66部文艺作品荣获国际、国内大奖,作家余华小说《兄弟》获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麦家小说《暗算》获第七届中国茅盾文学奖,编剧余青峰获第二届中国曹禹剧本奖,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往事》获得被誉为“电视剧的奥斯卡”的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高电视剧大奖等等。

    奖励只是一种手段,想要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关键还是靠人才。在这一点上,杭州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7年7月,我市出台的《杭州市实施重大文艺题材创作招标(试行)办法》明确规定:杭州市重大文艺题材创作招标工作面向全国。凡对公示的创作题材怀有创作热情的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院团、文化单位,均可参加投标。以招标的方式广发“英雄帖”,邀天下文人做杭州文章。杭州已突破本土概念,将视野延伸至全国甚至全世界,它意味着:无论你是否杭州人,无论你是否在杭州工作,只要你对杭州文艺事业做出过积极贡献,政府就会予以肯定。
   
    时隔不久,杭州又出台《突出文艺人才住房分配办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和谐、宽松的创作环境。余华、麦家、韩美林等大家落户杭州,余秋雨、陈祖芬等文化名人接受“西湖艺术家”称号,为杭州文化建设喝彩加油,献计出力,著名作家余华、麦家,著名编剧余青峰也加入到杭州文艺创作队伍中来,就是有力的证明。而这正是一个大气、开放的杭州所必备的文化气质。

    既重视民营文化企业,又重视国有文艺院团

    杭州发展文化大产业向来不“偏科”

    2008年,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电视连续剧《大工匠》因为荣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次性拿到了200万元的再奖励。这样的“大手笔”,在当时引起业界轰动。

    很多人说,200万元重奖本身就让人意外,奖给一家民营文化企业更让人意外。其实在政府眼里,无论是国有文艺院团还是民营文化企业,都同等对待。

    国有文艺院团固然是杭州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文艺创作的主力军。但另一方面,民营文化企业作为杭州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样也是杭州文艺创作的生力军。

    无论是宋城集团的《宋城千古情》,还是金海岸的《中国印象》、《西湖之夜》,都在为丰富杭州文化,传播杭州文化发挥积极作用;中南卡通、南广影视、太子龙传媒等单位制作的优秀作品,赢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双丰收”,为杭州赢得了荣誉;华策影视、金球影业在引进杰出文艺人才,调动全国资源为杭州打造优秀影视作品等方面,都值得充分肯定。今年,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荣获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杭州歌舞剧院歌舞诗剧《和平颂》、杭州金海岸娱乐文化公司《中国印象》荣列国家文化部文化产品出口目录,市文联创作的交响组曲《中国大运河》在国内外发行,震惊业界,为提升杭州文化的影响力、美誉度,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政府在作品的创作扶持、奖励和人才引进,乃至文艺人才住房分配等政策上,对民营文化企业实行一视同仁。“不讲所有,只讲贡献”,只要为杭州引进的优秀人才,同等安置;只要为杭州创作优秀作品,同等扶持;只要为杭州打造精品、赢得荣誉,同等奖励。

    有专家调侃说:“杭州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既没有‘偏科’,也没有‘跛腿’,形成了优秀门类突出、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而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布局密不可分。

    2005年6月,我市就出台了《杭州市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明确指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政策趋于完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产品的艺术、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的目标。

    体制灵活,非常具有创新活力,是杭州市文艺创作的一个特点。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一视同仁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下,民营文化企业非常关注文艺精品创作,给文艺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这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3年来,《宋城千古情》每天都在上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观众走进剧场,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累计演出1万场,接待观众2000余万人次,创收15亿元,成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多的剧场演出。同样以作品《郑和下西洋》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浙江中南集团卡通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已经进入63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自营出口占全国80%,稳居全国第一。

    杭州的民营文化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关注文艺精品创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杭州对文艺作品创作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从来都是国营、民营一视同仁。宋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巧灵、中南集团董事长吴建荣都获得过“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宋城集团、中南卡通、华策影视、南广影视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都获得过市里的重点扶持和奖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荣。”可以肯定,千百年来杭州繁荣,不仅是经济,更是璀璨的文化。

    杭州这座从来不缺文化,却始终把文化视作最为宝贵资源的城市,有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在全市宣传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国营文化单位和民营文化企业携手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进步,杭州文化建设必将在新世纪的中国大放光彩,为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提供不竭动力。

文章关键字:杭州文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