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写字楼网 >> 创新转型 >> 文化创意经济 >> 浏览文章

文化如何成为生产力

2008/10/21 17:06:50 五星写字楼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近年来,中国式管理很受重视,被视为中国奇迹的一部分,比如被管理界推崇的“道本管理”。日前,在浙江大学EMBA天津移动课堂中,南开大学商学院齐善鸿教授讲授的“道本管理”,开创了“文化生产力论”的思想新视野。

  追本寻源——

  管理的“道”在哪里?

  “道本管理”的“道”在哪里?这也是齐善鸿教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圣人曰:道不远人,人远道也。心性不纯,则必远道。心性不正,则必悖道而行。道,就是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规律。

  齐善鸿坚定地认为,管理的出路,在于遵道而行。管理若是违背人间正义规则,则是无道。管理者若是强拗人心和民意,则会背道而驰。“以道为本”是企业文化的人性根基。齐善鸿告诉学员,在日本很多企业,基层工人发明的新技术会以其本人的名字命名,这在中国也渐渐多起来了。这对基层工作人员来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是很好的尝试。

  他提醒学员——这些准管理阶层:“没有人喜欢被管理,但是每一个人都会管理自己。”

  历史证明,在整个文明进展的过程中,人类一直处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但现代企业管理显然没有随文明的发展而解放人。齐善鸿大胆地提出他的观点:“让每个人当自己的主角,以他们自己的实践来管理自己,这样也消除了管理者的重担。”

  避免竹篮打水——

  企业管理需要文化

  齐善鸿对传统的企业管理进行反思,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两座房子”:

  第一座房子叫企业,建筑富丽堂皇,里面的人们衣冠楚楚。在这里,有人给发工资、奖金,还有培训。第二座房子是寺庙,这里没有现代公司的金碧辉煌,古朴中透着一种威严和庄重。

  两座房子的比较:在企业这座“房子”里,人们拿着工资享受着福利还怨声载道,人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令管理层不满;相反,在寺院这座“房子”里,虽然没有刻意进行管理,人们却有了自觉、主动和责任心,还心甘情愿地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捐献出来。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管理中少了类似于信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简单利益的交换——干活,给钱!能够让员工产生信仰的东西,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这个比喻给人留下反思:企业管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制度能够管住人心吗?管理为何越做越难?“人心如水,制度如篮子”,传统管理试图用制度的篮子网住如水的人心,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制胜法宝——

  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

  齐善鸿教授告诉学员,企业有两种产出,一种是物质产品的产出,另一种则是物质产品背后文化的产出。关于企业物质产品产出,随着技术的标准化以及科技传播速度的加快,企业之间的产品必将日益趋同,竞争必将日趋激烈。至于企业的文化产出,由于每个企业独特的成长历程与环境,使其具备了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文化基因,当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基因传播进公众的头脑后,如果能够使得公众对此产生特殊的好感,进而影响公众对该企业产品的认知,我们则称之为文化营销。可以说,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三流的企业卖产品,谁更胜一筹,还用论证吗?

  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一直努力学习西方的管理理论,当人们发现西方的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方的问题时,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回到国学身上,这时,“道”就焕发出它应有的“灵光”。人们从大开大合的时代变化中,依道而行,唯道是从,以道抗势,以道御术,在更高的实践层面上体验着道的无边法力。

  最后,齐善鸿教授说:人类的实践证明,人类只不过是世界万千物种中的一个,并不是世界的主宰。人有灵性,不同于一般动物,但人类并不应该就此享受太多的特权。人类更应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律、尊重人性的规律、尊重人类发展的科学规律,而不能让自己超越于客观的、整个自然界的规律之上。管理也是如此。

文章关键字:文化生产力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