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要以人为本。现在很多文化产品都是非常不以人为本的,尤其是一些主旋律电影、一些地方剧目等,如果不是政府拨款、行政命令,根本就没有人看。原因在哪里?还是没有抓住以人为本这样一条线,就是没有研究人的兴趣、爱好、接受习惯。
好莱坞就有这种本事,充分地研究每个受众真正喜欢什么,它就拍什么给你看。比如《2012》这部电影,播出后很多人感到悲观,因为让人觉得好像末日就在眼前。后来导演自己出来澄清说,这就是一部电影而已,请你们千万不要当真。但是这样一个假的东西,用无比的真诚拍出来,最后试图把假的变成真的,这当然研究了一个人的接受习惯和兴趣。如果没有研究,根本不能想象有这么多人会既悲伤又喜欢看。
一些传统戏曲项目可以发展,却成不了文化产业,就是因为它不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只能成为一个小众的艺术。所以我们要在单一的发展模式以外,考虑一种以智慧想象力向大脑寻找资源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就要由文化产业来承接。通过我们的想象力和智慧,照样有可能创造利润,创造可能比工厂更高的利润。这才符合一个人口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更新观念
[中心思想]
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抓住核心,就是要创造新的形象。
文化如何影响人,文化如何产业化?它的核心词就是形象。我们一定要用形象,甚至是全新的形象来解释和诠释所要表达的,没有形象就不可能有感召力。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日主讲]
说到文化软实力,当我们以文化的方式展示这种实力时,就变成了文化产业。这跟过去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更新我们的观念。
过去一讲到文化,指的往往是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而这里要明确的是,这种文化泛指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当下,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省,但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扶持京剧、越剧等传统文化,这些东西作为国粹当然需要扶持和帮助,但却是不太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
同样,很多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首先想到的是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它的价值,但要让它成为产业,产生利润、影响世界,也是不可能的。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存在,很难产业化。
事实上,文化产业里的文化,指的是新型文化,更直接点的就是一种通俗文化。我们一定要记得,并不是文化传统积累越深、文化底蕴越深的地方,越能够发展文化产业。恰恰是没有多少文化包袱的、面对新型文化的地方,发展文化产业速度更快,就像深圳,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比北京和西安快得多。而美国发展文化产业,也比法国这种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要快得多。
现在的文化消费人群尤其是新型文化消费人群,80%以上是青少年,如果不研究他们的口味和兴趣,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计划里,包括了手机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产业,主要受众群就是青少年。所以文化产业主要是一种青少年文化消费的产业,这个很关键。
一个基本事实是,全中国所有的媒体,加起来的利润总和都不如一个中国移动。但是到现在都没有人觉得手机这样一个平台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有可能以后我们的阅读、视听、上网都要依靠手机这个小小的东西来完成。从这里看得出来,青少年的通俗文化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
许多时候我们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概念都搞混淆了。产业是要能够批量生产的,能够整体制作的,能够分享普遍性话题的。
譬如说,文艺创作肯定是越个性、越个体越好,但是电影不一样,美国电影为什么能在全球上映,就是因为它分享的都是人类性话题,忠诚、信任、友谊、勇敢,对生命的尊重。
恰恰不像我们所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产业可不信这一套。《2012》并不是因为加了一点点中国元素,才在中国那么成功。它不加这个元素,相信中国电影院依然会热映这部电影的。原因就在于它分享了人类性的话题,恰恰没有过度强调民族性和个人性。
所以说,文化是讲个人性的,文化产业是要讲普遍性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变化。
创造形象
为什么说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要创造新的形象?因为只有形象的影响力、亲和力,才能够把你要诠释的东西诠释得被人家接受。而我们现在讲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创作时,还是以一种宣传、说教的方式进行,这怎么能让人家接受。
有个朋友的小孩,还不到5岁,有一次问他最好看的电影是哪部,他说是《变形金刚2》,那时这部电影正在热映。我说第二好看呢?《变形金刚1》,第三是《狮子王》,第四是《功夫熊猫》。我当时真是哑口无言,好莱坞能够创造一种形象,让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记得那么牢,这没有智慧和想象力在里面是不可思议的事。
形象的创造能够深入到孩子的观念里。在国内,很多原创动漫作品、电影电视作品,仍然缺少自己的形象。有家公司要做一个鸵鸟的动漫,片花里的鸵鸟看上去就像一只鸭子。看完之后会发现,整个动漫制作的思路都是受日本的影响。制作人明确地说,我们现在的口味都让日本的动漫给塑造成这个样子了,只能迎合口味才有人看。这是现在很多动漫作品惯常的思路。为什么你不能自己创造一个具有中国意味的形象,改变观众和读者的趣味呢?
读者的趣味也是可以塑造的。南方都市报能在几年内迅速崛起,就是当年的老总在还不赚钱的时候就告诫说,不要看读者来信,所有看读者来信,根据读者来信来办报纸的,这个报纸都会办死掉。为什么呢?因为报纸发行量这么大的时候,一个读者的一点意见,不能代表任何东西。我们要对自己的报纸有非常清楚的理念。我们要有锻炼的勇气,可能会失败,但是这种勇气总有一天会获得回报的。
文化产业里面也讲内容为王,就是要这个内容里面有崭新的形象创造出来。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无中生有的产业,为什么能够生有?就在于你有智慧和创新的东西加进去。
一定要记得,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四个字:“有无相生”。这是老子的话,中国人是讲究有无相生,无会生有。由于这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太具体,发展方式太物质,以至于我们对“无”这个层面已经缺少兴趣和想象力。
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他这个思想是从康德那里来的。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令人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内心的道德力。仰望星空,从一种发展的角度来讲有什么意义?它完全是虚无的事情。但是这样一种“无”,有可能会奠定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方向。
想象力的贫乏,也成了今天文化创造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难题。
相关阅读:
- ·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深耕影视文化产业链(12/05)
- ·宁波江北将打造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平台(03/14)
- ·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文创产业加装新(03/04)
- ·今年首批7个重点招商项目正式落户西湖(02/23)
- ·“互联网+”文化产业五大潮流(11/05)
- ·西湖区获省“文化产业10强县(市、区)”(09/02)
- ·河北迁安市十万亩河滩荒地变身省级文化(02/04)
- ·中国文化产业:两万亿元平台上的“全新(01/26)
- ·明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将占文化产业市场(01/19)
- ·2014文化产业政策奠定“十三五”期间发(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