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扶持文化产业 提升城市“软”实力(2)
场景三:产业集聚升级,旧貌换了新颜
“用设计写诗,美丽诗思使品牌更有魅力;用设计歌唱,音律之美融通产品之道;用设计通心灵,抒发企业文化的情感。”这是浙江思珀整合传播有限公司总裁钟俊岭说的一段话。
思珀公司服务过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温州企业:正泰集团、华峰集团、奥康集团、万达集团、中捷股份、康奈集团……它致力于帮助温州企业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以整合设计模式更好地服务企业,通过产品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创造品牌价值。
如今,思珀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利用了自身的创意和文化。而类似于这样的文化型企业,在它的“孵化”地——坐落温州文化核心区域的浙江创意园内,并不少见。
机器、水泥、生产线、老厂房,这些工业化时代的象征。如今,在温州市区,利用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体量优势、交通优势和文化优势,不少老厂房纷纷打起了创意产业牌,成为“创意产业”文化附加值高的产业集聚地,实现城区内老厂房再利用的破局。
浙江创意园便是其中之一。它有着全省最大的品牌发布中心与大型展示秀场。园区依托学院工业设计、动漫设计、艺术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鞋类设计、眼镜设计等六个专业,通过引进信息、传媒、建筑等具有相关设计资质的创意型企业形成合力,把已经形成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地域环境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对原温州冶金机械厂部分厂房进行LOFT改造,把原来的“制造工厂”打造成“创意工厂”。
“有独创设计的产品,附加值可以是普通产品的10倍以上。”钟俊岭拿出国外的一些温州产打火机、眼镜等产品为例,它们的生产成本或许只有两美元,但因为这些产品拥有比较高的设计含量,因此在国外的销售价可能是二三十美元,而且销量还不错。
“温州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该如何破解制造业的同质困局,提升产品差异化程度,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呢?” 在钟俊岭看来,工业设计犹如“魔方”,能否玩得好、玩得转,将影响产品的销售、企业品牌的提升。
如今,钟俊岭和他的团队,继续卖着自己的创意和文化产品,并在浙江创意园的聚光灯下,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产业化之路。
文化产业集聚区,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位于温州市区的“黎明92”文化创意园为例,它曾是温州打火机生产基地,一度被视为温州制造业的象征。如今这片“废弃”的厂房里,精美的雕塑、画作、工艺品吸引着每一名到访者驻足流连。从开园之初的一栋厂房,到现在入驻企业已达35家,年营业额达25259万元,形成品牌企划、平面设计、动漫、创意设计、广告策划、电子商务、文化会展、时尚生活等文化创意产业链。
今年,温州市委明确要求全市各县(市、区)和市级各功能区,根据各自的文化传承特色和比较优势,至少各创办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并列入年终考核。
如今,全市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在瓯海,位于国家大学科技城的9号创意街区即将开幕;在乐清,浙报理想产业园合作项目启动;在永嘉,被列入省“122”培育工程的楠溪江文化园初显规模;在泰顺,总投资16.2亿元的温州泰顺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建设蓄势待发……
温州还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1030工程”培育计划》,在全市范围内筛选确定10个以上重点文化产业园区、30家以上重点文化企业作为培育对象。还梳理确定了正在续建、准备开工和规划储备的文化产业项目62个,总投资200多亿元。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温州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将得到逐步完善。
产业和文化的华美结合,轻工产品将变身为时尚产品,轻工业就能演进为大产业,成为发展新优势,在温州,文化产业正蓄势待发,发展蓝图日显明晰。
专家观点
温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 蔡贻象
有文化底蕴的温州才是有魅力的温州,有文化支撑的转型才是真正的转型。
文化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终于从框架理念层次,走向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实践,温州文化软实力正在变硬,温州的文化自觉在明朗化,温州的文化自信在逐渐恢复,温州的文化认同正在内外温州人的互动中悄然凝聚。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小明
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意”二字。
“创意”二字是文化产业“盈利”灵魂所在。我们不仅要把产品的创意做好,还要把经营模式、赢利模式、销售渠道、员工团队的“创意”做好,这样文化产业才能向横向、纵向同时发展,才能做大,做强。随之,新的经济增加值、增长点才会明显出现。
著名设计师 朱小杰
文化产业就像一个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会跑。
所谓文化创意,就是把思想变为生产,把文化变为生产力,文化创意,必须通过中小企业,让企业把这些创意变为商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在我看来,文化产业,温州迎来了最好的时期。
相关阅读:
- ·温州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蓬勃崛起(07/09)
- ·温州文化产业发展启示录(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