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走出去”的国际化困境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浙江省境外投资快速发展。浙商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也受到对海外法律和商业环境缺乏了解、遭遇当地竞争者排斥攻击等因素困扰。通过分析其中的问题及其根源,建议政府和企业都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浙商走出国际化困境。
浙商走遍四方是中国近代史上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境外投资始于1982年。2000年中央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全省企业在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境外投资迅速发展。浙商以特有的坚韧和智慧勤劳经营,不但带动出口,创收外汇,而且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然而,随着走出去境外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浙商在国外受气、受欺、受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消息时有传来,令人愤慨。这类浙商"走出去"的国际化困境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一、浙江企业“走出去”的总体状况
截至2009年10月底,浙江全省累计核准境外投资企业3830家,总投资40.7亿美元(中方35.8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贸易营销、制造加工、境外研发、承包工程、资源开发等。
近年来,我省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转变为近年来的以民营企业为主,其在全省境外投资企业总数中占95%以上。
(二)对外直接投资形式由以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为主,向设立境外加工生产型企业、资源开发、设立研发机构或商品专业市场等方向发展。2009年1-10月,我省境外投资总额中,投资生产型企业的占33%,贸易公司占32%,资源开发占9%,加工贸易占7%,投资房地产开发、研发机构、境外市场、经贸办事处、承包工程各占1%,其他的占14%。
(三)对外直接投资途径逐渐多样化,从单纯出资设立企业,发展到跨国参股并购、境外上市等。如,近年来我省的万向、雅戈尔、纳爱斯、哈杉等知名民营企业已在境外开展多项并购活动。
(四)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出去",发展到集群式规模开发。目前,全省在境外
已建有泰国罗勇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7个境外经贸工业园区,累计投资1.6亿美元,带动入区企业50家,带动境外投资3.6亿美元,年均带动全省出口约10亿美元。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企业的国际化生存能力显著增强,具有国际视野,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浙商队伍已发展到130多万人。他们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结果,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扩大了我省产品出口,缓解了省内资源紧缺,促进了全省制造业原产地多元化,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为家乡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阅读:
- ·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将成为创业园(05/10)
- ·江干:“国际范”城市新中心正在崛起(08/25)
- ·浙江创新发展需要紧紧依靠浙商力量(12/02)
- ·马云谈新常态下浙商转型(10/26)
- ·2015年浙商研究报告:浙商参与“一带一(10/22)
- ·浙商回归 三箭齐发新动能(10/19)
- ·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与坚守:从浙商造市到(09/15)
- ·2015中国企业500强放榜 浙企占48家(08/25)
- ·浙商热议“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如何交(08/11)
- ·投资行业优化 浙商迈开大步布局全球(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