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选科技新浙商 搜索浙商新势力
昨天上午,由本报联合浙江科技报、浙江在线、《浙商》杂志等多家媒体主办,央视财经频道特别支持的第二届“科技新浙商”评选活动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启动。
与会的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表示,“科技新浙商”评选活动向社会释放出非常强烈的信号:“浙商未来对中国的贡献在哪里?是在科技转型。这一评选活动向社会释放了一个巨大的信号——技术创新。”
此次评选,是主办单位继2009年成功评选首届10位“科技新浙商”后,再一次发力,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选,目标是把新一代知识型、科技型、国际型的浙江商人推向全国。
新浪、搜狐现场视频直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财经频道、北京电视台、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华夏时报、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商》等3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与会采访。
第二届“科技新浙商”
面向全国进行海选
为什么第二届“科技新浙商”参评活动要推向全国?
据主办单位负责人介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近几年来,一批科技型、知识型、国际化的浙商登上舞台。并且在浙江以外创业的浙商人数庞大,光北京的浙商就有50万之多。
第一届新浙商评选获得者、杭州汇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陈贵才在会上表示:浙江不缺乏创业者,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企业自觉意识很重要。
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认为:“科技新浙商”内涵很深,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里是确确实实的带头人,都是具有科技型、知识型、国际化眼光的浙商。同时,摆在我们其他浙江商人前面的则是一场考试,如同以前的进京赶考,不要被时代淘汰、不要被科技淘汰。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义乌商人、台州商人就走出浙江,所从事的行业涉及各项传统领域,时至今日,浙商经济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力量,浙商模式也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进入21世纪,浙江资本大量涌入加工型企业、制造业、资源产业,以及医药生物、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浙商30多年来在省外的创业也有了很强的自觉意识。
因此,主办方向广大在外省创业的浙江企业家发出邀请——积极参与第二届评选活动,同时欢迎外地浙商回家乡创业。
“科技新浙商”的评选,主办单位一直坚持民间性、公益性,在评选过程中不接受参评企业的赞助,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把最具代表性、成长性的科技型浙商领军人物,推向全国。
浙江鼓励企业创新
欢迎海内外浙商回家乡创业
评选“科技新浙商”,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近些年,浙江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第二届“科技新浙商”面向全国评选,也向全国浙商传递浙江的优惠政策,欢迎他们回到浙江创业。在这一点上,杭州汇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贵才很有发言权。
陈贵才说,他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目标是让动物药品更安全。这位曾经做过大学老师的浙商,目前有员工近400名,其中博士、硕士30多人。
陈贵才说,浙江人天生是创业者,公务员下海根本不是新闻。“我经常到大学里讲课,希望大学生积累更多一些,这样创业成功的把握性就大一些。”
“浙江非常鼓励创办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创新。”陈贵才说,浙江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在税收优惠上让利40亿元。“每次开会,浙江省科技厅的领导一再强调,不仅科技创新向企业倾斜,科技项目的评选也尽量向企业倾斜。”
在陈贵才眼中,技术创新是浙商不断进步的推动力。“老一代草根浙商,如鲁冠球,原来做汽车配件,现在投资电动汽车,他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新浙商;宗庆后,他搞奶粉,从传统的食品饮料到中高端奶粉,让国外的奶粉厂为他打工,也是一种创新。”
陈贵才说,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作为新一代浙商,“压力很大,要时时刻刻想着‘科技’。”
评选规则
希望各地浙商踊跃参与
推荐候选人8月20日截止
今年第二届“科技新浙商”的评选,将遵循第一届评选的基本标准,目标在于发掘在全国新兴的领域内——如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行业,有卓越成就的浙江商人。
依然严格按照推荐、自荐、记者追踪采访、初评、读者海选、终评等方式,最终选出第二届10位科技新浙商,并在2010年底举行颁奖晚会。
“科技新浙商”评选今后将每年举行,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地了解“科技新浙商”这个精英群体。希望全国各地的浙商踊跃向组委会推荐候选人。
本届“科技新浙商”候选人推荐条件:
1、籍贯为浙江的企业家(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及持股CEO);
2、企业近三年年产值(年销售额)不低于1000万元;
3、产品或工艺科技含量高,技术领先;
4、具有较高学历;
5、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
组委会将从被推荐的100人中初选出30人。终评由两块组成,一块是读者投票,占60%权重,网络投票、短信投票和信件投票的比重为5∶3∶2;终评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终评委,终评委占40%的投票。社会投票与终评委投票相加,确定总得票率的排名,根据排名高低选出最终的10位科技新浙商。
“科技新浙商”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即日启动,8月20日截止,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浙江科技报社内(地址:杭州市朝晖路209号3-1,邮政编码310014),联系电话:韩瑛(0571-28978912),传真:0571-28978936,邮箱:hanying9898@sina.com。也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068推荐和自荐。
相关阅读:
- ·杭州:从未来之城到创新中心 已成中国“(12/08)
- ·杭州坤和中心开了一场创业大咖分享会(12/06)
- ·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深耕影视文化产业链(12/05)
- ·杭州首创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07/26)
- ·杭州经开区推出创业新政 办公房租补贴(07/21)
- ·杭州IOT未来城创业者沙龙圆满落幕(06/05)
- ·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将成为创业园(05/10)
-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04/19)
- ·杭州加快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01/06)
- ·在OK SPACE,与世界500强一起探索创业奥(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