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铸就民众性格:水灵欠豪放缺乏冒险精神
悠悠何处是江南——“江南”释名
美景如斯,你可曾想过“江南”到底指的是哪些地方?
让我们从“江南”释名开始今天的演讲——
1.历史上“江南”的演变
江南是一个由自然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地名。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它相对应还有一个概念,是“江北”。你恐怕要问了,“江北”这个称谓怎么没像“江南”一样流传下来?这是因为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江南”一名第一次被直接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当时唐太宗设立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其中有“江南道”,当时江南道这个辖区非常大,差不多相当于长江以南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福建、江西、江苏、安徽,包括湖北的长江以南的部分等,以及四川的一部分。
江南,在历代所指区域都有不同。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也有江南路。但宋代的江南路只包括了唐代江南道的除去今苏南浙江一带的地区,苏南、浙江一带则另立两浙路。后来,江南路又进一步分为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从那时起,“江西”一名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大致确定,也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江南的名称虽然仍在变化,但已开始专指今天的江浙一带,不再包括江西地区。到了元代,有江浙行省,大致包括今苏南、浙江、福建以及江西的部分地区。明代延续元代的划分,而由于曾建都于南京,于是就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设立一个独立的行政区,称为“南直隶”,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与安徽省的行政区划,这时才把浙江单独区分出来。
清代顺治年间又把南直隶改称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置南直隶为江苏、安徽两省。从此,“江南”不再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出现在历史舞台,这个称谓褪去了它的行政色彩,开始作为自然经济、文化的称谓而展现独有魅力。
2.“江南”的确定与经济文化有关
自从康熙六年,江南一词作为自然经济区划的含义而存在时,对于江南到底包括哪些地区就开始有了争论。我们现在说的江南研究具体指的是狭义的江南,也就是清朝以来,人们习惯所称的八府一州,它指的是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这么划分依据的是两条:“地理上的完整性”和“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与经济水平的接近”。
江南的概念是不是就这样确定了?不是的,到了近代又有了一些变化。明代中期,长江下游经济中心城市是苏州,而随着近代海洋文化的兴起,口岸城市上海取代了运河城市苏州的地位,因此我本人这样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把与受上海经济、文化辐射,地理位置相对较靠近地区称作为江南。实际上我的近代“江南”定义有一个调整,就是把宁绍平原算了进去。
疏苗盈野闲桑床——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1.“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说明了江南的原始生态属平原湿地,“丈夫早夭”,说明这里的生存环境并不十分理想。我认为这是由于对江南低地粘土的开发远比黄土地区困难得多。
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总体上来说,是从高地向低地逐步推进的,早期经济开发的中心是会稽山脉一带,也就是说,江南地区首先哪些地方有人?是山坡地,所以最早这个会稽山脉一带会形成文明中心,后来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城市越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由于对低地开发有困难,人们真正向低地逐步推进用了近千年的历史。
这一带的开发历经了几个重要的时期。第一波浪潮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三国时期的孙吴。我们看《三国演义》就发现,里面有很多描写是征伐山越的,这些小说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第二波东晋时期,第三波开发浪潮是唐中后期,这时江南才进入了全面开发阶段。以前的教科书总是强调北方移民对江南开发的推动,但从现在人口史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较有把握地说,实际上北方移民在这个地区的人口比重不会超过10%,基本上本地人口的不断增长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慢慢发生了一个变化,那就是杭州城崛起,取代越州,成为江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就是学术上称的“杭越易位”。这个改变与人口、经济、技术等因素都密切相关,但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现象之一就是湿地开发。
唐末、北宋以来的江南开发,就是渐次将湿地开发成良田的过程。至今我们仍可以在江南看到零星的湿地,比如西溪湿地。江南的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大致从公元10世纪直至公元15~16世纪才最终完成。
2.江南人口增长,形成特色小城镇
江南的开发与人口的集中是互为因果的,到了北宋后期,南方人口占了全国的60%以上。史学家对江南地区人口压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我基本倾向于认为,从南宋时起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明显的人口压力。
那时候除了开拓农田、湖田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的“边缘性”农田,比如说葑田。葑田是什么?这种田是在湖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的农田,平常就用绳子系在固定处。
这一人与水争地的过程,到了明代即公元14~15世纪就基本结束了。江南地区主要通过发展其经济结构来争得发展空间,即从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向以棉桑粮相结合的专业经济。这以后江南成了全国的棉布与丝织品的生产中心,全国性的专业市场也开始形成。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江南农户经常性产品交换的需要,农村地区商业性聚落因此兴起,这就是今天水乡小城镇的来由。
文武才名第一流——“江南水乡文化”特征略说
1.江南人水灵,但缺乏冒险精神
江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水乡,经过千余年对湿地的发掘跟开发,整个江南地区河道纵横,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习惯、甚至我们的信仰都跟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江南的水又不是大江大海,是小河流,并不危险,这也从某种程度铸就了江南民众的性格特征:水灵而欠豪放,缺乏冒险精神。
说江南人缺乏冒险精神,我想举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到南浔做调查,当时有一位老先生是南浔同乡会会长,一辈子都呆在南浔。他对我说,以前的南浔人没出息。有钱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去,有些人家甚至让自己的孩子吸点鸦片,稍微吸一点,不要太多。我听了很是不理解,怎么有父母这样做呢?他说,因为家长怕孩子离开自己出去闯江湖,让他们吸了鸦片,他们就会乖乖呆在家里了。
2.江南人懂得变通,搞多种经营
江南的人懂得变通,多种经营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这种经营一般都是家庭式的。到了清中期以后,在杭嘉湖地区,粮食跟经济作物的比例,我保守地估计已经达到了四六开了。支柱产业除了粮食,还有蚕桑等。到了近代,机器纺织取代人力之后,江南地区又开发形成了许多替代性手工业,如萧山的“花边”生产就是那个时期引进的。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那就是我们这里的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因为她们也要干活,尤其是养蚕桑,女性更是主要的劳动力。
3.追求安稳、安逸的文化积累与文化心态
有一句诗大家都很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可以说,除了京城由于政治因素无法比拟,江南地区文化的积累,全国无出其右者。由于这里生活相对富庶、稳定,也就造成了人们普遍的文化心态:追求安稳、贪图安逸。
因此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有批评之声,《皇朝事实类苑》里说了一件事,熙宁八年的时候,淮浙大旱,米价飞涨,饿死的人很多。杭州人向来喜欢装饰门窗竹器,爱好漂亮整洁,家里有百金,一定用一大半来装饰家具。到了这样的荒年,这些好家具想卖没人买,只好用斧头劈了当柴卖换一点钱,所以路上看到卖的柴上面往往还有金漆。
连鲁迅都写过一首诗名为《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就是劝阻郁达夫好好在上海呆着,不要去杭州,那里的人过得太安逸了。
对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江南核心地域及与周边地域的差异
如果我们将浙北苏南平原河网地区视作江南的核心地带,则可视其周边地区为江南的边缘地带。核心地带在文化和经济上是中心,但边缘地区也显然有自己特点,所以我们在讲浙江文化,或者浙江精神时,不要忘记,浙江省在地理、经济乃至文化上并不是平整一块的,这个地区内部是有差异的。
具体讲,浙江地域可分三种类型:浙北杭嘉湖当属河网平原型,它与苏南地区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同质性,并且在历史上长期属同一行政区划;宁绍温台等地可为一类,它们皆背山面海,以河谷地带为中心形成面积不等的小块平原,尤其温台地区,其与福建的地理类型比较接近;金衢地区另是一类,为红壤盆地,地理上它又是沿海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因此与皖、赣等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较为频繁。
我们生活在浙江,对于这个地区的子民来说,如何客观深入分析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每人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历史变迁是必然的,让我们认真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对之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钱穆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