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写字楼网 >> 创意文化 >> 文化艺术 >> 浏览文章

国学与传统文化探讨

2010/7/12 13:42:18 五星写字楼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文学和艺术都是一种创造。艺术可以通过线条、色彩、雕塑等各种方式表现,而文学是用语言创造一种形态,这些都属于社会文化的精神价值方面。所以,文化是它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这个概念很大,可以看出什么叫做文化无所不包。

    今日主讲

    刘梦溪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心思想

    现在全社会都在讲国学,其实在我看来,还有不少人并不了解什么是国学,也不完全明白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要做什么,更不清楚假如设置国学博士学位,将会与现在的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史学博士有什么区别。

    我反对国学过热。要认清国学热的问题,我想首先要真正辨别国学的意涵。

    课堂速写

    传统文化与国学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探讨国学问题时,不能不加以区分的,就是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我认为,传统文化与国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比之下,传统文化的概念要大得多。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与现代社会相比较,以前的社会就叫传统社会。

    过去念书时,老师教的,以及教科书上写的,都说过去的中国是封建社会,然后建立的是近现代社会。但在学术界,也有一个检讨和反思——相当一部分学者觉得,把中国很长很长的历史都叫做封建社会,不一定太准确。

    不叫封建社会叫什么?有各种说法。有的叫皇权社会,有的叫专制社会,还有的包括我在内,比较喜欢用传统社会这个说法。这个说法不容易引起争议。那么,传统社会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传统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呢?

    中国历史可以推演得很早,一般来讲最早的开始以社会形态呈现的,是夏、商、周。夏、商、周之前是尧、舜、禹,可是过去尧、舜、禹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当作传说时期,不是十分可信的历史。而夏、商、周的历史虽然有很多地下发掘的实物为证,但要真正从时间上把它们连接起来,能够排清楚一个年表大事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国曾经做过一个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最后形成了一个成果,海内外学者仍然不一定赞成这些结论。原因在哪里呢?夏、商、周应该是中国早期社会制度和历史比较明显的形态,可是要把它说清楚不容易。比较清楚、不存在争议的,是从周朝末年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朝、汉朝的建立,这个线索相当清楚。所以史学的研究以及思想史的研究,一般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因为周朝特别是殷周时期的形态,可以在甲骨文里获得大量信息。但是思想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殷周,直接文本的依据,是根据先秦诸子的思想,特别是从儒家来讲,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连接下来。

    传统社会最后到什么时候结束呢?到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几千年的帝制时代结束了。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截然的分界。不是说1911年以前就是传统的,以后就是现代的。

    虽然1911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传统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在的社会还是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及过渡的过程当中。

    尽管如此,我们把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形态叫做传统社会,不容易引起过多的争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

    传统社会的文化涉及一个定义——究竟什么是文化。

    我是这样看文化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包括生产和社会的形态,涉及人周边的各种情况,包括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价值系统则包括宗教、哲学、法律、文学和艺术等,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生命创造方面。

    文学和艺术都是一种创造。艺术可以通过线条、色彩、雕塑等各种方式表现,而文学是用语言创造一种形态,这些都属于社会文化的精神价值方面。所以,文化是它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这个概念很大,可以看出什么叫做文化无所不包。

    什么是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中国的历史有几千年,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化呈现,你能讲这些都是国学么?所以我必须说,绝对不能把国学和传统文化混同起来。

    国学不能代替传统文化,但是中国非常悠久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它不是国学的特色,是这个文化的特色。

    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叫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或者简单地说,是中华文化。可要讲中华文化,现在也是中华文化。但是我要讲的是中华文化中传统的这一部分,或者说是传统社会的中华文化,我们希望这个文化是从过去一直贯穿到今天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曾经有过断层

    实际上,这个文化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贯穿得那么好。

    我们得承认,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过间断。这几年大家重新提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因为这个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并不那样顺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中华文化二十年代不想看,八十年代看不见”。

    上世纪二十年代为什么不想看呢?因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五四”前后,基本潮流是批判传统,我们现在知道的一些学术大家,他们都是对传统持批判的态度。传统要不要批判呢?检讨和批判是必要的,但批判得太厉害。

    比如说四川有一位老先生叫做吴虞,他提出口号“打倒孔家店”;再比如说非常有名的大学者胡适之,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文化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当中已经起不到正面的作用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人陈独秀也说,我们讲新文化只是欧美欧洲的文化,因为中国的旧文化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需要。

    看上去,这两者的选择没有调和的余地。你要吸收欧美的文明,就不能继续吸收中国传统的文明;你要中国传统的文明,就不能继续吸收欧美的文明。可是当时的文人认为必须吸收欧美的文明,中国才能走向现代。

    还有鲁迅,他在小说里写,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他在杂文里讲,苟有阻碍发展者,不管是三坟五典还是八索九丘(指过去最早的一些典籍),都要打倒。

    我的意思是说,“五四”时期有一个很彻底的反传统的潮流。怎么看待这个潮流呢?学术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当时产生这个潮流是必要的,没有什么好挑剔。

    不管对历史状况怎么评价,如果我们说在“五四”前后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彻底否定传统的潮流,而且这个潮流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个在历史的事实上都不容有疑问的。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的口号是彻底和传统决裂,到了文革时期,更是不要传统文化,什么都是“四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五四”的反传统,上世纪50年代的彻底决裂传统,文革时期的砸烂传统,使得中国的历史文明在当代发展成为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所以中国的文化传统不能说断了,而是出现了断层。在这种情况之下,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开始有了某种自觉,国家领导人也顺应这个潮流,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重新承接,甚至需要重建文化传统。

文章关键字:文化艺术,传统文化,国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