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广告公司弃传统业务
当迟雯2001年创立自己的“Smartcom”广告公司的时候,很多业内朋友都对她选择的主营业务大惑不解。“数据行销?太冷门了吧。做传统的广告创意或者媒体代理业务不是挺好的吗?”那时候,国内广告公司依靠着“外资莫入”的免战牌正发展得如日中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国走过WTO过渡期的五年间,迟雯的公司已经从只有9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40多人的中型公司,微软、宝马、雀巢等国际巨头的名字都出现在Smartcom客户名单中。“而据我所知,一些经营传统业务的同行们有的公司被收购,有的改了行,坚持到现在的已经寥寥无几。”相比之下,迟雯对于自己的成功并无太大的意外,“我只是在一开始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这位年轻的女总裁表示。
洋广告商掠走八成市场
就在迟雯的公司开业那一年,中国加入WTO“一锤定音”。根据承诺,从2004年3月起,外资公司可以拥有中国合资广告企业中70%上限的股权。而从去年年底开始,广告业对外资全面开放。
盛世长城、维亚康姆、奥美……一个个广告业的全球巨头们纷至沓来涌入中国市场。根据2005年度广告公司营业额排名前20名大型广告公司情况调查表,我国的外商投资广告公司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国际品牌在华广告业务。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外资广告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已经占到八成以上。
同时,很多本土品牌也将“包装”的重任委以“洋”广告商。一家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刚刚在不久之前将原来的广告公司,一家内资企业更换为美国公司,很快就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广告。“我们需要东方元素,但要以全新的方式来演绎。”该公司一位高管表示。
外企高薪挖走设计人才
一些本土公司曾经认为,洋广告会在华水土不服,这个规律也正被逐渐打破。“国际4A广告公司在华雇用的设计人员已经基本实现本土化,不存在创意隔阂的问题。而且国外广告设计的专业性和精细程度是国内一时还无法赶超的。”一位从某民营广告公司跳槽到4A公司的黄小姐表示。
不少国际广告公司在并购本土企业之后,在广告内容方面也开始大量采用原班人马的设计。去年9月国际媒体集团维亚康姆户外正式收购了北京流动魅力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吃下”北京5800辆公交车车身广告业务。“我们的广告设计都是由原流动魅力的工作人员完成,”维亚康姆户外(北京)有限公司一位高管告诉记者,“不过维亚康姆方面定期会对员工进行培训。”
外资广告公司的“财大气粗”是掠走国内众多广告精英的一个重要原因。黄小姐透露,她在原来的民营企业担任首席设计师,月薪大约5000多元,而现在的收入是当时的三倍。
新业务领域内资尚有“一线天”
对于中国加入WTO之后带来的广告业“风云突变”,迟雯坦言她当初并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是觉得,国内的广告公司太多了,而且业务大同小异。所以我必须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迟雯说。数据行销正是她所指的“不一样”的广告业务。
“人们经常在电子邮箱里或手机上看到一些‘垃圾邮件’式的广告。但是如果这些广告是客户主动订阅的,我们在获得了用户许可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投递,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迟雯解释了“数据行销”的概念之后表示,这在中国市场上还完全是个新生事物。“所以,我们现在的客户全都是外资公司,他们更容易理解我们的业务。”迟雯表示。
“在这一领域广告市场上,国内外竞争者也就10家左右。”迟雯认为,本土广告企业如果能够占尽先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不能在传统业务上与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硬拼,而要发展专属于自己的模式。”
相关阅读:
- ·投资商铺小心被套 6招教你百发百中(05/14)
- ·跨国4A广告公司抢占中国明日之颠(10/11)
- ·安踏成功广告不是唯一手段(09/30)
- ·广告进入战争时代(09/21)
- ·如何让你的广告标题事半功倍?(09/18)
- ·广告易货,企业做“广告”新思路(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