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导报评论应该学学“辱华广告”
把“辱华广告”之类当“老师”,才能学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大赦国际”委托TBWA(李岱艾)广告公司制作的影射中国“虐囚”的广告,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事实上,近来这种用广告或其它“艺术手法”攻击中国的做法并不罕见,如“记者无国界”组织那件名声大噪的“黑色手铐五环”标志T恤,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从道义和民族感情的角度讲,上述这些行径,显然是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所表达的观点、所秉持的论调,也是应该认真澄清、坚决反对的。
但国人也许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辱华广告”或类似的“艺术”,其依据的往往并非中国的真实情况,所表达的也是偏激和扭曲的中国映像,但其影响面却相当广。比如“奥运虐囚”广告在戛纳国际广告节上得了铜狮奖,“黑色手铐五环”T恤在短短半个月内就为“记者无国界”赚了近100万欧元,而“达尔富尔之队”的一系列表演不但为“中国应为达尔富尔危机负责”论增加了不少声势,甚至可以让斯皮尔伯格等知名人士“知难而退”,望北京奥运而裹足。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值得深思之处?
“反华艺术”手法“高明”
撇开这些“辱华广告”和“反华艺术”的本质和论点不谈,仅就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性而言,它们的确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如“黑色手铐五环”T恤是“记者无国界”花了5000欧元特聘了一个设计团队构思制作的,而包括“奥运虐囚”在内的一系列反华广告,没有一例是“土法上马”的即兴之作或街头艺术,而统统是“大赦国际”精心委托专业人士的得力作品,在其委托人中,赫然有TBWA、丹麦恒美等国际知名的大牌广告公司。
这些“反华艺术”共同的特点,一是鲜明生动,能吸引陌生人的眼球或耳朵;二是凝练形象,容易给观众、听众快速留下深刻印象,又不易被很快遗忘;三是有趣易懂,即使对“北京奥运”没什么印象或兴趣的普通外国人,也很容易被这些生动的画面或独特的构思所吸引,并在不知不觉中被暗藏其中的反华观点所打动。
谣言并非止于智者
反观中国,在对外报道、对外宣传方面却有很大的差距。不少报道宣传形式单一,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思维老套,让外国人望而生厌、甚至望而生畏;一些报道或宣传只顾自己说,却忽略了有的放矢,外国人听不懂、看不惯、想不透,不知所云。
对于大多数外国人而言,中国的问题原本对他们相距遥远。如此一来,说者的“说服艺术”就变得相当重要,谁说得动听、易懂、容易接受、难以磨灭,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智者不过是了解真相的人,倘若你连话都说不明白,或者说的话让人不爱听、听不进、听不懂,那些很多一辈子也不会来中国一次的外国人,又哪里有机会变成我们所期待的那个让谣言止步的“智者”呢?
从这一角度上讲,“大赦国际”等搞出的这些“艺术品”,的确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如果说,虚假的信息依托“艺术手段”也能弄出如此大的响动,那么真相的“艺术化”、大众化和通俗化,其感染力自然更不在话下。
“因敌为师”也是爱国
还应看到,那些“辱华广告”最大的成功,是这些组织、个人成功地利用这些“艺术”宣传了自己,达到了在国际舞台和大众面前扬名的目的,获得了不少政治分、道德分乃至经济分。中国是礼仪之邦,自不屑于和他们斗口,但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宣传自己的观点、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接受中国,却是关乎国家战略利益的大事。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敌为师”的例证不胜枚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英国人在布尔战争中将原本的大红军服改为草绿色,都借鉴了对手的服饰之长;魏源在鸦片战争后喊出“师夷长技”,日本在“黑船事件”后走向明治维新,也借鉴了对手的制度之长。所以,我们不妨把“辱华广告”之类当“老师”,以其人之道,更好地为自己正名,才是真正的尊严,真正的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