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集体转型购物中心 陷入过剩困境(2)
疯狂扩张
伴随着商业规模一起壮大的,是“商业过剩论”的争辩。
不得不说,近年来,我国商业规模的扩张速度的确惊人。以天津市场为例,从2009年至今,全市每年开工建设的大型商贸设施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投资近500亿元。从大悦城、水游城、万达广场等综合商业体到32万平方米的银河购物中心,从友谊精品广场、永旺梦乐城等十余个大型商业设施,到意式风情区、鼓楼商业街等数十个特色商业街区,短短几年内,天津零售市场整体规模急速攀升。
通过对天津25家大型百货商场的统计来看,2012年,这些零售企业共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超过1800个,其中国际一线品牌176个,国外知名品牌596个,国内知名品牌1072个。据天津市百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天津近30家大型百货店销售总额达到220.5亿元,同比增长28.5%。
与此同时,该年内,全市共有10个优质商业项目进入市场,新增商业总面积达142.7万平方米,其中6个项目位于天津中心城区,4个项目在滨海新区。到2015年年末,天津市大型商贸设施面积或将突破600万平方米,高端百货店或时尚购物商场将达20余家。
放眼整个国内零售市场,轨迹大抵也是如此。
截至2012年,中国共有3100家购物中心。未来两年,每年新开业的购物中心数量或将维持在300-400家的规模。到2015年,中国购物中心的总体数量预计将达到4000家。
“不是有人说,从全球范围看,购物中心在建项目,一半都在中国嘛,那能不过剩吗?”陈刚表示,仅在今年下半年,全国20个主要城市就有约150个购物中心开业,平均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这应该还算是不完全统计,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怎样的体量。”
“购物中心开得太多了,现在大家都在扎堆做这个产业,严重超过了国际人均商业面积数量比例标准。”在北京京昭邑零售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刘晖看来,购物中心的上马速度未免太快了些。
事实上,我国人均商业面积的确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早在2006年,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就曾在其发布的全球零售发展指数中指出,中国市场零售业趋于饱和;2011年,上海、杭州等地人均商业面积纷纷步入过剩行列,当时,上海的人均商业面积为2.5平方米,已超过发达国家人均商业面积的警戒线1.2平方米;而即便是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按照目前在建项目的规模预测,到2014年底,其人均商业面积也将逼近4平方米的高位。
这意味着,如果一味盲目的疯狂扩张,零售企业或将陷入另一个业态的另一个困境中——众多的玩家、相似的布局、相同的品牌……无论是营销模式还是经营模式,无论是业态布局还是商品结构,都有着严重的趋同化风险。
相关阅读:
- ·杭州商业综合体开业大年 购物中心井喷(09/25)
- ·北上广深购物中心空置率高企(09/11)
- ·下半年广州购物中心掀开业热潮(08/15)
- ·中国成购物中心建设最活跃地区(06/29)
- ·网购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购物中心?(05/24)
- ·上海去年新增购物中心全球居首(05/09)
- ·上海购物中心格局重构 新零售与IP植入(01/03)
- ·广州部分购物中心延迟开业 优质商业地(08/23)
- ·天津商业地产“体验式”消费功能渐丰(05/16)
- ·杭州实体商业日子到底过得如何?(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