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半年报:资产质量优化 增速企稳回升
尽管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确切的GDP数据,但对于上海经济“半年报”的乐观预期正在调升。一系列常规和非常规指标显示,上海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逐渐得到确立,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逐月回升态势明显。不过,比增长速度更值得关注的是“资产质量”。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博士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肖林博士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们在盘点上海“资产”的基础上作出判断:未来上海“业绩”的攀升能力,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速度和质量。
关注指标:
■净增就业岗位6.7万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7.6%
■1—5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7%
专家解读:“保就业—增收入—扩消费”路线确保经济良性循环
金融危机之下,出口疲弱、外需不振是掣肘上海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
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肖林用两个数字说明上海的“出口危机”:全球国际贸易总需求预计下降20%;而上海的外贸依存度(即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16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这正是为什么广东、浙江、上海等外向度较高的地区一季度经济回升速度相对较慢的重要原因。”
令人担忧的是,下半年出口走势出现反转的几率仍然不大。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指出,分析近期的外需市场,服装、箱包、日常消费品等相对刚性的需求开始逐渐恢复,但对上海“利好”有限,“上海有20%的企业直接面向出口市场,还有30%的企业为出口企业配套,这些占据了上海一半比重的企业主要产销电子信息和机电类产品——此类需求的恢复,要等到世界经济真正开始复苏。”
在外需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就把保增长的重心摆在了扩内需上。依循今年年初以来的政策路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保就业—增收入—扩消费”的通道打开了经济良性循环的空间。
“年初启动的‘1+3’就业计划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周振华认为,净增就业岗位这一指标可以说明上海保增长的明显成效,“原先我们最担心的白领裁员、外来务工人员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待业‘三碰头’的情况没有出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上海应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51.5%,在毕业人数增加的情况下签约率与去年持平;6月份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370万,比春节前后增加19万人;企业白领也没有大规模裁员现象。因此,上海上半年招工数大于退工数,净增就业岗位6.7万。”
就业这个良好的“基本面”,支撑了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加上今年上半年股市、房市向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上海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6%的增长——肯定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为上海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性,从已经公布的数据看,上海1—5月份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84.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尤其是今年5月,创出了今年以来的单月新高——在CPI仍然走低的情况下,这组数据令人瞩目。对此肖林说,从外需主导转向内外需并举,上海的“两条腿”正在“齐步走”。
未来“题材”:上海扩消费要放眼全国——
上海下半年乃至未来的经济运行中,消费拉动的空间还有多少?对于这个问题,肖林的回答是“看全国”。他认为,上海开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能仅仅看本地市场,而要放眼全国、打造“购物天堂”。“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要持续20年,全国范围内消费能量的提高,为上海‘扩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上海还需要在商业环境建设上不断突破。
关注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望达到9%
■实到外资同比增2.5%
■本地企业境外投资总额增长2倍
专家解读:上海投资结构日趋健康
在经济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及时启动政府投资,恢复市场信心,进而活跃社会投资,是本轮经济刺激计划的一大特点。上海依托世博会筹办,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提前启动了部分“十二五”项目,1—5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4.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增幅比1—4月提高3.7个百分点,预计整个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望达到9%。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工业投资恢复增长。肖林分析说,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中,大型合资企业是一支主力部队;这些企业对国际市场反应灵敏,在外需下降的影响下,往往采取控制产能的做法;与此同时,上海始终坚持在保增长的同时调结构,以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这一背景下,1—5月上海工业投资取得了增长0.1%的成绩——速度有限,但质量可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实到外资。市商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1—6月实到外资5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大约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比引资数量更值得强调的是利用外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本市第三产业吸收外资项目1295个,吸收合同外资50.5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市新批外资项目总数、合同外资总额的88.22%和75.83%,均高于去年同期;而总部经济外资项目几乎未受金融危机影响,1—6月,全市新批总部经济外资项目31个,使投资落户申城的总部经济外资项目累计达到了707个。
“引进来”的同时,本地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周振华表示,上半年上海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已达95个,总额增长了2倍,“不管是投资主体的构成,还是资本投入的方向,上海都显示了日趋健康的态势。”
未来“题材”:民间资本启动——
谈到上海下半年和未来的经济走势,周振华和肖林都对民间资本的启动表现出极大的期待。他们认为,上海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当前在经济回升过程中还面临着一道坎:民间资本尚未被带动起来。
自“4万亿计划”启动以来,全国范围内,政府投资、国企投资占据了主体地位,但民间资本的活跃程度仍然比较低。肖林表示,这是中国民间资本市场意识增强的表现,但下一步怎么引导民间资本释放是一个重要课题。周振华也认为,民资不跟进,经济回升的基础就不能说牢固,“大规模信贷资金的投放,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但如果不能及时传导到实体经济,就说明资本仍然对经济预期保持谨慎态度。而如果当前资产价格的上升得不到实体经济复苏的支撑,那么产生的只能是泡沫。”令人感到乐观的是,上海市工商联的调查显示,本地民营企业的信心已经基本恢复,部分优势企业呈逆势扩张态势。
关注指标:
■财政收入完成任务过半
■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冲刺8%
■第三产业比重有望达到60%
专家解读: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创新驱动转变是持续增长的支撑
今年年初,上海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指标设定为6%。考虑到上海在社保、医保、保障型住房以及包括就业在内的各项经济刺激计划所需承担的巨大财政支出压力,“6%”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意义重大。周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吐”出了一句令人乐观的话: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上海全年6%的目标很有希望。支撑上海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地产复苏较快,带来契税等各项税收收入增长;汽车、石化等制造业持续回升,带来增值税等收入增加;工业效益由负转正,带来所得税等收入增加。
不过,比“增长”更吸引专家关注的是另一个数据的“下降”:上海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有望冲刺8%。周振华和肖林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这一指标的意义:上海保增长更关注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即在财政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在整体经济增长能够支撑结构转型、部分行业企业放缓增长的情况下,上海正尽可能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不管有没有金融危机,上海都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周振华和肖林都认为,此前上海持续十余年的两位数增长,主要是通过开放解决了资本积累和生产技术上的问题,进而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但在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然形成的今天,上海原本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却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产业结构只有向服务经济、创新驱动转变才能支撑起上海的持续健康增长。
“按照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当一座城市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且服务业占社会财富产出超过60%、服务业就业人数也超过60%,就到了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阶段。”对于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肖林比较乐观,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保持了稳健快速增长的态势,即便是在“触底”的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也保持了13.1%的增长速度;而第二季度,预计第三产业增速将比第一季度再提高2个百分点,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有望达到60%,“‘两个中心’建设和世博会的举办,将把上海第三产业推入大发展、大跨越的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大关键是上海高科技产业化的推进速度。两位专家介绍,上海已经确立了“以调整、优化、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增值为重点,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的发展思路。日前上海确定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大重点领域,将依循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走上优化发展、核心技术突破、战略产业培育之路,成为上海未来经济的引擎。
未来“题材”:新浦东实现功能提升——
无论是国务院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规划,还是9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布局,浦东都是焦点。但在周振华看来,未来浦东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更大的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浦东能不能实现功能提升,真正在‘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核心功能区的作用。”
目前,浦东在空间、资源和政策等各种要素上都获得了绝佳的整合机会,能不能在“转型”上探出一条路来,关系到上海发展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对全国也具有“先行”意义。周振华透露:“新浦东当下的产业布局正在积极研究之中;针对新浦东长远发展的‘冷班子’调研也已启动。下半年,浦东一定会拿出‘大动作’。”
相关阅读:
- ·广州甲级写字楼租金涨幅居一线城市首位(01/17)
- ·西湖区5个区域性总部项目落户(12/28)
- ·西湖区开展转型升级九大专项行动创新驱(12/26)
- ·深圳福田根植高端产业 持续发力“总部(11/29)
- ·外媒关注广州总部经济 走访越秀区(11/27)
- ·广州番禺区加快推动总部经济发展(11/15)
- ·10项举措助力深圳打造国际金融创新中心(10/16)
- ·深圳将出台扶持金融业33条(10/12)
- ·深圳着力提高总部经济发展质量(10/10)
- ·金华永康总部经济“四大创新”经验做法(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