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上海金融市场 推进“中心”建设
金融市场的建设一直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金融市场已日趋成熟和发达,而如何把纷繁复杂、充满狼性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引导和规范到有序的市场中,提升金融中心的效率和安全性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日前,由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以“中国金融市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主题,诸多专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吴晓求
资本市场发展是关键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首先应该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指出。
在谈话中,吴晓求反复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不过,他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要依靠自身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来推进。“第一,通过政府顺应潮流的政策选择而得以加快;第二,鼓励贸易中的本币结算;第三,完善本币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便利国外居民参与本币金融市场,建立本币国际金融中心等措施。”
“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在吴晓求看来,资本市场既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和资产配置方式,又是配置风险和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同时,他也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到2020年应该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从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要求相匹配;其次,资本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与股票市场规模相近的企业债券市场,弥补企业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为投资者创造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结构;再者,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产业结构、实现投资工具的多样化,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和财富管理功能;最后,允许国际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允许外国优质企业在中国上市,真正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吴晓求还表示,除此之外,产业核心竞争力、民主法制制度和市场透明度、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也是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条件。
李豫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的蔓延,国际金融界开始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深思,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已被提上国际金融组织的具体日程。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拥有了较高的经济总量。“人民币已初步具备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强势货币的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顾问李豫认为。
建立货币对新市场
李豫指出,在与许多边贸国家开展的边贸中,还需要通过美元等可自由兑换货币作为中介才可以进行本币结算,这不仅大大束缚了边贸的开展、增加了交易成本,也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他建议,中国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新开发一个类似目前外币对市场的新系统,成为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新的子市场,由于这些边贸国家的货币还不是国际金融市场可自由兑换货币,可以将这个银行间外汇市场新的子市场系统及账户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其他子市场分离。之后再逐步把人民币对越南盾、人民币对卢布等人民币区域化周边化货币对作为交易新品种,吸收开展结算业务的双方主要银行作为坐市商双边报价,吸收双方银行和大企业作为外汇市场成员。
“在建立人民币区域化周边化货币对现货市场基础上,以后还可以逐步创新增加人民币区域化周边化货币对的衍生产品市场,提供控制金融风险的工具。”李豫指出。
建设国内外金融市场
在开放中国债券市场的问题上,李豫指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应从国债开始,然后是金融债券、企业债,最后才是股票。”他认为,这样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控制和减少国外热钱对中国发展中的资本市场和经济的不良影响。
此外,李豫指出,现阶段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同时推进国际和国内两个金融市场建设。“一方面,在国际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内全力推进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开放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离岸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王庆仁
金融结构随经济动力而变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由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下降,反而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可以在更低的成本下发展经济。”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王庆仁表示。
王庆仁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大源泉和基础中,各因素均开始衰减或变异:未来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红利将逐渐递减;未来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将会明显趋缓;人口红利拐点开始出现,未来储蓄率将逐步降低,中国较长时期内依靠人口红利和高储蓄率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将出现变化。
“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近几年的高投资状况还难以马上结束,铁路、城市基建、医疗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重化工业还将延续3-5年。”王庆仁分析,从长期看,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之源发生变异的情况下,未来我国经济可能的新增长动力之源将主要体现多个方面: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并提高消费率;继续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能源革命、生物医学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深化的浪潮下,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源的变化必然会要求中国的产业结构随之而发生变化,王庆仁认为,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金融产业的结构与功能定位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火车头,实体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必然会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前性,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与此相适应。”
张健华
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辅相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发展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扩大人民币使用则将有力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张健华表示,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去”,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是我国综合实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健华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由于受到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限制和其他一些因素局限,人民币“走出去”和扩大境外使用应当选择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路径。从短期来看,借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关系,人民币可以成为便利贸易投资的结算工具和金融工具。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国际投资领域的业务扩大,会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资本项下的兑换条件。此外,在政策层面可以探索同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和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张健华表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本币自由兑换则是本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
据了解,截至2010年7月5日,上海市累计发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89亿元,其中货物贸易进口168亿元,货物贸易出口9亿元,服务贸易12亿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为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去’、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创造有利条件。” 张健华强调,只有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去”,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才开始进入突变阶段。随着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上海自然将一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在他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仅是上海自身的问题,而应该提升到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总体改革、提高我国金融业综合竞争力的高度,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相一致,为加快人民币“走出去”,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发挥极为重要的窗口和先导作用。“这就需要稳步推动资本项下和金融市场开放,积极构建人民币回流的国际投资池;积极推进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适应的上海外汇市场发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跨境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不断完善上海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上海发展成为人民币及相关金融产品定价为核心的金融中心;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对外服务功能。”张健华分析称。
肖本华
采取政府引导型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政府引导下,新加坡提出建成世界级金融中心的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措施主要是在做好金融中心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根据新加坡经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选择政府引导型模式。”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肖本华表示。
他分析了上海的金融市场现状。“上海己经建立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没有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型’市场,交易功能较强而其他功能较弱;各金融市场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内在关联,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缺乏流动,价格几乎没有关联。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数量、价格存在行政管制,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格局不能形成。”因此他表示,要发挥政府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首先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推动模式应从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
“其次,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选准突破口。”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有些学者认为是发展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但我认为,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下,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两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一个是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面向海内外的人民币相关金融产品,成为人民币国际金融产品开发和交易中心;二是发挥上海的市场优势,以长三角发达的区域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亚太地区名列前茅的资产管理中心。”
其后,肖本华提出,中央政府和上海市应高度重视上海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中应把法制环境和金融监管环境作为建设的重点。在金融监管和金融赋税两方面,肖本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国应审慎地放松有关的金融监管。在金融法制环境建设中,当前的重点是完善金融税收环境。中央应与上海市政府一起加快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制度,以及在金融税收制度中如何向上海市作适度的倾斜。”
最后,肖本华指出,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应围绕两个目标争取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权。一是将上海初步建成人民币的国际投融资平台;二是大力争取在航运金融方面的优惠性政策和试验性政策,如采取对银行船舶贷款业务营业税采取减税政策等。
吴大器
构建会计生态系统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中国会计学会金融委员会委员、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吴大器如是表示。
在论坛的发言中,吴大器回顾了不同时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与会计行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他指出,“从对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的研究来看,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轨迹和会计中心转移的轨迹高度吻合。”具体而言,从地域角度看,但凡是曾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中经历过百年洗礼的城市所在国,必然具有较高的会计地位,实现了会计理论创新或掌握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控制权;从时间角度看,每次重要的会计理论创新期也恰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鼎盛期,而会计准则制订话语权争夺中的地位变化和国际金融中心争夺战中的地位转变也保持着高度相关。
事实上,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地位的提升,我国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革,但与国际仍有差距。不过,吴大器仍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前景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此同时进行会计功能与效率提升的实践也有其有利条件。他认为,上海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各种服务行业的绝大多数经济业务。这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咨询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其次,上海拥有和其他同类城市相比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更大的金融市场规模。第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外币兑换业务的发展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开发的新业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准则在金融服务机构的执行。
“会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发展过程。”吴大器生动地描述了“会计的生态系统”概念,它主要包括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存在的众多经济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媒介两部分,前者包含企业、与会计相关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政府监管部门以及金融市场投资者,后者主要是指主体之间的会计信息传递形式或载体。
吴大器建议,从会计生态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层次来看,需要针对不同经济主体从不同的着力点入手,加强各自的会计运作体系建设。而从会计生态系统的信息沟通媒介层次来看,特别需要加快会计信息标准化在各经济主体间自由传递的进程,充分运用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总体而言,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所开展的会计生态系统建设,就是要实现会计从基础职能到多层功能的转变,实现会计准则形式到会计准则运行效率的转变,实现会计与金融相互关联到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转变。”吴大器指出。
刘大为
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是何种原因,推动着我国金融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不断地从一个又一个困境里站起来,从一个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是何种动力,使我国金融业不但成功抵御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而且又能够在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有效实现风险防范和业务稳定增长?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大为给出了答案:“纵观我国金融业自身发展变化的历史,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地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服务实体经济客观需要这个总目标。”刘大为表示,只有真正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增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才可能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刘大为指出,金融制度创新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发展进程中必须十分注重信用和制度建设,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实体经济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的同时,使基础性的信用和制度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从而实现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放眼全球,制定发展规划和组织相关的各项工作,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刘大为强调,紧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依据不同时期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各个时期各分市场的建设计划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此外,他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发展进程中必须十分注重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进行一系列的信用和制度建设。“要用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原理和市场化方法推进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向实体经济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的同时,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性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于亚洲和全球的金融和经济中心。”
殷剑锋
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如果说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中国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那么,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将是中国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殷剑锋预期,在未来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中,其重点将是金融的改革开放,即通过逐步放松短期资本项目管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以融入到金融全球化进程中。
殷剑锋表示,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关键环节。
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并正在推行相应的措施。例如,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2009年7月在上海和广州试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近期又将试点范围推至全国20个省份。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政策尚有不足之处。
殷剑锋进一步指出,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我们目前主要是从贸易结算方面推动,而货币国际化的成功依赖于两个相辅相成的功能:贸易结算功能和价值储藏功能。在资本输出方面,虽然“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总体态势还是以外汇储备为主,并且,“走出去”主要依靠的是大型国企和国有银行,这种资本输出方式在当年的日本已经被证明是存在严重缺陷的。
“因此,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以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当前,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殷剑锋认为,首先应培育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此外,在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以QDII和QFII为手段,以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为依托,稳妥、有效地推动资本项目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