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总部经济何以错位竞争?
2005年,或许可以看做是广州总部经济崛起的开元年。
这年开始,广州市政府真正开始重视总部经济,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总部企业进驻,为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推波助澜。
这年开始,越秀、荔湾、天河三大商圈就已向国内外大型企业抛出橄榄枝,吸引其前来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
在总部经济之前,广州只是一个省会城市,总部经济之后,广州会有质的飞跃!多年来一直关注总部经济的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明确指出,广州为何要发展总部经济?因为发展总部经济对广州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但是,总部经济的口号早已在各大省会城市高喊,在这种“前虎后狼”的形势下,广州应该如何定位,如何避免同质化的总部经济,如何在总部经济接近“泛滥”的时候体现差异化竞争?
从“生产车间”蜕变
2007年,广州工业经济快速稳健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870.57亿元,同比增长20.0%!作为“公认”的“世界工厂”,广州取得这样的成就,无疑是很成功的。(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处)
虽然传统制造业对城市GDP的贡献不小,但其始终是依靠资金、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粗放型投产实现的,最终难逃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效率低等致命环节。
“穷则思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唯一出路。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之路。“稳步提升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到20世纪末,广州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有赶上国内外产业转移浪潮,成了众多跨国企业津津乐道的“生产车间”。
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广州与北京、上海一样,以现代物流业和工贸结合为切入点。
恐怕没有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如广州般漫长,难怪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在一次总部经济研讨会上说“总部经济不是凭空而来的,与其他配套服务设施不能割裂开来”。才明白广州这么些年产业结构调整为的是迎接总部经济的到来。
2003年,已经有34家外资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其中有20家是世界500强企业。这应该是广州从生产基地转向研发中心的关键性年份。
尽管如此,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研发中心绝大多数是改良性的,极少原创性,这无疑给整体竞争力降级不少。加上这些研发中心多设立在广州开发区,区域功能较分散,本身就不利于产生集聚效应,这点与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浦东开发区有不少差距。而容易产生集聚效应的天河科技园则研发中心与商业中心混淆、定位不明确。
孕育三大板块
广州三大商圈日渐成熟,从最初的环市东到天河北、沙面,再到珠江新城,广州总部经济的三大板块已明显呈集群布局式发展。
作为广州的“内圈”核心,越秀区早在2005年12月就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认定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 该区总部经济主要聚集地是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中华国际中心、越秀城市广场等一批新地标写字楼宇,并成为新重点招商项目。
天河区总部经济主要集中在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商务区、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和天河软件园三大区域,其中珠江新城为新兴主打区域,目前珠江新城CBD已初具规模,已成功地打造成金融机构聚集地,并将发展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中心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作为广州“西联战略”的主营阵地,荔湾区肩负着连接广佛商圈的任务,该区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写字楼群和完善的周边设施,广州医药集团、美晨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星巴克等大企业均在沙面设立了总部或地区总部。
除了以上三个城市商圈,广州总部经济还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总部园区作为载体: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南沙粤港信息产业园。
一般来说,科技园区是吸纳外资研发中心和企业总部的重要载体。
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广州实施载体战略,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管理总部园区。目前这三个园区已成为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地,成为总部企业的安身热土。
多少总部安家广州?
总部经济是什么?形象地说就是头在大城市,身子和尾巴在中小城市或者城市郊区。安利(中国)总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总部在广州中信广场,生产基地则设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于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或许有不少人“嗤之以鼻”,认为广州的人文水平、知识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均落后于北京、上海等总部经济先行者,广州能容纳多少总部企业?
相关阅读:
- ·广州甲级写字楼租金涨幅居一线城市首位(01/17)
- ·外媒关注广州总部经济 走访越秀区(11/27)
- ·广州白云区总部经济:上市融资可获200万(03/29)
- ·广州产业地产成“新蓝海”(07/25)
- ·广州总部经济扶持体系进一步健全(06/20)
- ·广州总部经济又有“新动作”(06/17)
- ·新业态助广州总部经济转型(02/29)
- ·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位列全国第三(12/14)
- ·广州金融业总资产超6万亿 总部经济再添(11/23)
- ·广州驶上总部经济快车道(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