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扎堆商业地产 房企另谋出路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一词是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实写照,这丝毫不夸张。
一方面,不少房企试水多元化谋求新出路,比如涉矿。近日,绿景控股就公开表示,公司将逐步退出房地产,进行多元化发展,目前正调研考察矿产资源方面的项目;另一方面,最近“外行”进入房地产屡见不鲜,不过,它们进入的大多是商业地产,而非传统住宅地产。
外行涉房加紧拿地
日前,国家电网(上海)智能电网研发投资有限公司以2.79亿元的底价摘得浦东新区上海世博会地区B片区B03D-01地块,折合楼板价18619元/平方米。这是继8月份上海万得信息集团以8亿元购得黄浦江沿岸E20地块后,又一非地产企业成功拿地。
万得购得的上海黄浦江沿岸E20地块,是陆家嘴商圈辐射范围内的商办用地,此前曾被多名业内人士判断升值潜力较大。
而就在万得拿地之前不久,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曾在微博中爆料:“四川简阳(县级市)当地政府给了海底捞一块商业用地,海底捞正在规划20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尽管海底捞方面对此回复相当谨慎,仅称“海底捞简阳店是海底捞的发源店,随着简阳城区的不断发展,该店也受到了发展的制约,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海底捞将另择土地进行改建、扩建”。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确认了其进军商业地产的消息。
隔行如隔山,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商业地产。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专家委员姜新国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外行企业如果对市场研判不够专业,对产品定位不够准确的话,一旦发生偏差,将给企业运营带来风险。
中小房企各寻出路
就在外行企业扎堆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时候,已在圈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小房企却正在谋求出路。
近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绿景控股日前公开表示,2012年公司战略就是逐步退出房地产,目前调研考察的主要还是矿产资源方面的项目。但绿景控股在刚刚公布的2012年度半年报中称,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不明朗、不确定性大,绿景寻找新项目转型的行动进展缓慢,虽然已考察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及其他项目,但至今尚未找到合适项目。
此外,8月中旬,一则地产企业“裁员千人、退出地产”的微博引发业内的强烈关注。事件的主角也由此浮出水面——曾经的“地产一哥”合生创展老板朱孟依旗下另一集团珠江投资。
虽然珠江投资与合生创展双双发表公开声明否认了裁员、合并以及退出地产的种种传闻,但依旧不能消除业内的猜疑。一位曾在合 生创展工作的员工向证券时报记者坦言:“朱老板的战略重心已经不在房地产上,而转向能源方面了。”
不过,房企公开宣布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并不多见,更多是在寻求新盈利点,例如涉矿,而房企涉矿早已不是新鲜事。上海一家房地产研究机构此前发布的《全国房企多元化经营调研评估报告》显示,通过对沪深主业为房地产业的132家上市公司多元化扩张的调研发现,中天城投、中润投资、鼎立股份、华业地产等20余家房企已经或即将涉足矿业,占到整个房地产板块上市公司总数的近1/6。
市场洗牌恐加剧
事实上,无论是外行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还是中小房企转移业务甚至计划退出,这一进一出的过程暗示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新老交替的洗牌阶段。
显而易见的是,进入矿业的大多数房企的资金链都比较紧张,甚至有些房企资金已经开始出现断裂危机。对于调控重压下资金链紧绷的房企而言,转投其他行业不失为一条通途。
而外行企业进入商业地产,则可能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姜新国看来,外行扎堆的主要原因是商业地产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很多时候饱和也只是暂时的。他分析称,一方面,在市场上有许多商业设施是无效开发或者需要改造的;另一方面,纵观商业物业市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市场条件、不同消费水平、不同业态、不同交通方式的条件下形成的商业物业形态和配套条件,其中许多已经陈旧或者配套功能缺失,必须拆除改造。
姜新国分析称,商业地产开发往往要求企业投资的长期性及连贯性,一些外行企业在商业地产开发时则有虎头蛇尾的情况存在。除了资金上的准备以外,良好的人才储备、健全的人脉网络及融资、销售渠道都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最为重要的是,商业地产开发、运营周期长,需要的资金链庞大,其实门槛更高,绝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姜新国说。
相关阅读:
- ·1月杭州写字楼成交和商业地产动态(02/01)
- ·杭州开发商“变身”三四线城市的龙头标(02/01)
- ·商业地产突围战已打响 三四线城市是未(01/25)
- ·北京老牌商业寻求破局 运筹新格局(01/23)
- ·便利店品牌抢滩杭州市场 瞄准写字楼商(01/23)
- ·万科印力搅动商业地产江湖 开启租金百(01/22)
- ·2017杭州商业地产很活跃 写字楼租金创(01/16)
- ·上海实体商业“冰火两重天”(01/15)
- ·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逐渐衰落 已现洗牌(01/12)
- ·12月第四周杭州写字楼成交量上升 商铺(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