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四核引擎”释放集聚效应
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是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总用地143亩,计划总投资20亿元,建造10幢24-28层的办公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共284家企业参建,其中异地回归企业86家,参建企业的年均纳税额超过7亿元,已产生税收的8家异地回归企业的年纳税额超过3000万元。
温岭九龙大道与阳光大道之间,是温岭城市新区最繁华的商业圈。
在这里,六七幢近百米高的大楼拔地而起,这便是建设中的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自2007年开工以来,总部基地的10幢大厦中已有7幢结顶,2幢在建,基地已初具规模。
万昌北路上,西边第一幢楼是已经竣工的青商大厦,目前已有17家企业进驻。紧挨着青商大厦的,是正在建的建筑业大厦和总部经济大厦。马路对面,三幢已竣工的大楼毗邻而立,“双足鼎立”的是创业大厦双子楼,另外一幢是鞋革业大厦。楼面的玻璃幕墙和大理石装饰,透露出城市的现代气息。
“BT运营” 促进度 A3地块将可提前数月完工
4月17日晚上9点,温岭市万昌北路的总部经济大厦施工现场,仍是一片灯火通明,机声隆隆。数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绑扎钢筋,支模板……为第二天浇筑混凝土作准备。现场施工员陈美迪像往常一样,在场地上检查夜间工人施工情况。
“这块钢筋结头还未焊好,明天就要浇混凝土了,必须加固好,以免‘炸模’。”看到工人们在绑扎钢筋,陈美迪叮嘱道。他告诉记者,18日至19日,要通宵加班,1100平方米得连夜浇好,“我们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人员三轮倒,大伙儿都铆足劲抢抓进度。”
从空中俯瞰,总部经济基地西侧的A3地块上,红色的地下室顶板已经铺了一半以上的地面,塔吊、盘护机、混凝土泵站……200多名工人交错施工,呈现一片忙碌的场景。
这个正在施工的总部经济大厦项目由温岭市国投公司开发,天颂建设集团承建,是台州市范围内房建项目中少有的几个BT项目之一。
BT意即“建设-转让”模式,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项目工程由投资人负责进行投融资,具体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建成后,经政府组织竣工验收合格,资产交付政府;政府根据回购协议向投资人分期支付资金或者以土地抵资,投资人确保在质保期内的工程质量。
“这个月就能完成地下室顶板的施工。”项目总工程师应子方介绍,从去年7月17日开工至今,总部经济大厦的建设进度已比计划提前了整整一个月。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年底,就能完成整幢大楼的主体结构,预计整个工程可能会提前五个月完成。
“所有工程不分包,目的是严格把好质量关。我们拥有施工一级、基础工程一级、安装工程一级、装修装饰一级等6个一级资质,所有的项目全部自己做,没有一个是分包的。”天颂建设集团总经理严守元告诉记者。他要求员工们以创钱江杯的质量来严格要求自己。
“如此又好又快的建设进度在温岭是不多见的。”应子方说,“这就是BT模式的好处。对施工方来说,越早建成‘交货’,他们的资金回笼就越快,这就保证了工程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验收标准掌握在政府手中,又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企业联建” 创新开发模式
在即将完工的创业大厦里,工程负责人李云斌指着天花板,让记者观察头顶的消防喷淋管道。“这些管道被设计成穿梁形式,而不是传统的贴着梁柱安装。”李云斌告诉记者,管道穿梁,尽管增加了成本,但相当于给房间提高了20厘米左右的层高。“外行人看不出来,一旦开始装修,效果就出来了。”
就算不起眼的落地窗,也能说出“技术含量”来。窗户材料采用一款名为“双银Low-E”的中空玻璃。尽管楼外艳阳高照,但站在房间里,把手贴在玻璃上,竟然感觉不到一丝热度。
创业大厦是总部经济基地中体量最大、最高的2幢姐妹楼,由76家进驻企业共同投资建造,投资额达4.5亿元。站在创业大厦近100米的楼顶,李云斌很是感慨,这两年变化太大了!
青商大厦是温岭总部经济基地第一幢出让、开工、竣工投用的大楼。2006年,温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以国有土地出让形式取得土地,2007年工程开工,至2011年竣工。值得一提的是,与创业大厦一样,建设大楼前后1.5亿元的投资,全部由29家本地企业共同出资。
政府出台政策,吸引、遴选企业入驻,大厦建设资金由企业负担,商会(协会)负责具体实施,这是总部经济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目前基地在建的9幢大楼,除A3地块的总部经济大厦,其余8幢楼,均采用“政府引导、商会(协会)主导、企业联建”的模式。
这种模式极大地吸引了企业入驻和参建的兴趣,并让总部经济基地成了吸引浙商回归的热土。郑华春介绍,目前已有报名参建企业284家,其中异地回归企业86家。
企业成为建设主体,又提高了项目推进的速度。至3月底,总部经济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12.3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实现投资35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0%。
“四核引擎” 筑巢引得凤栖梧
“我们把原来在深圳的几个代理点都搬回这里来了,正在开展招聘、技术人员培训等筹备工作。”浙江中野影视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晓丽告诉记者,青商大厦为企业回归提供了“栖身”之地。这家位于青商大厦20楼的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回归企业,主要研发、生产、销售高清投影光屏,去年10月进驻大厦。目前公司正在对生产厂房进行选址,“希望能尽快步入正轨。”
总部基地新引进的武汉钢铁集团金属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台州分公司,是武钢集团直管控股子公司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该公司去年营业额超过3亿元。至目前,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参建的异地回归企业86家,5年来累计贡献税收达到1个亿。
据介绍,以“四核引擎”:品牌购物(SHOPPING)中心、品牌酒店(HOTEL)旅游中心、金融(FINANCE)发展中心、汽车(AUTO)时尚生活中心为主体规划的基地商业用房业态,将引导参建商会(协会)把总部经济基地逐步打造成为现代城市商务综合体,并同时引导企业总部入驻。
集聚企业总部,逐渐产生了辐射效应。近3年来参建企业在温岭的年纳税额达到7亿元,其中有2家参建企业相继成功上市,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将大大提升温岭的城市品位和形象,并将逐步形成总部经济主导的城区经济形态。
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访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郑华春
“温岭经济是一种内源性很强的经济,其发展轨迹是以小商品为基地、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的路子。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共享资源、交流信息、对外合作,带动经济整体跃上新台阶。”4月17日,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郑华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发挥总部经济的引擎作用,推动温岭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现代服务业,也是目前正在认真思考的重要命题。
他介绍,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既有别于永康总部中心的集中开发后以指导价转让给企业的做法,又区别于瓯海总部经济园企业自主建设的模式。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实行商会主导,规模企业合作开发的模式。商会是民营企业的一个家,能为企业提供平台,让民资企业借助团体的力量更好地发展自己,是其基本的职责所在。温岭通过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有效推动商会、协会的组建,并形成以本地行业协会、异地温岭商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集群形式。
2010年7月,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被省发改委认定为首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成为中小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典范。“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搭建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吸引异地企业回归,引导本地企业集群布局,丰满城市形象。”郑华春说。
相关阅读:
- ·温岭总部经济基地建设走笔(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