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家中外企业总部为何扎根浦东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近日,中央的这一重大决定,引发多方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浦东开发开放已经走过27个年头。在一片阡陌农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成功实践的背后,是超过400家中外企业总部的支撑。在土地等商务成本逐渐走高的今天,为何有这么多市场主体愿意扎根浦东?了解这个问题,就能勾勒新区崛起的路径。
开放的高度:形成一条条“站立”的金融街
“截至2016年底,浦东已汇聚了400多家企业总部。其中,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5家,占上海全市总量的一半左右。”近期,浦东新区商委公布的数据,揭示了浦东总部经济的活跃度。
土地价格高、商务成本高,为何还有这么多企业愿意把总部放到浦东?开放,是一个关键因素。
美国都福集团是首批在上海自贸区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企业之一。“实时的双向跨境自由流动,这在以前是不被允许的。”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得益于自贸区的金融开放,都福在境内的人民币资金池账户,和位于新加坡的境外人民币账户相连。这使得企业在全球的资金统筹调度成为现实,仅此每年可节约数十万美元的财务费用。
受益开放的,不只是外资企业。东方希望集团很早就把企业总部从外地迁到浦东,并期待从这里走向全国和全球。“利用浦东的国际窗口和金融中心优势,我们希望在未来实现1000亿元的产值和100亿元的税收。”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说。
要感受开放的高度,最明显的是在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城。目前,金融城集聚的持牌类金融机构近800家。美、英、法、日等7个国家的30余家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已经或即将在金融城落户。这带动陆家嘴的税收“亿元楼”超过90幢。而每一幢楼宇,就好比一条站立的金融街。
创新的热度:不断增强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近视患者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看书,无法行走的残疾人穿上一套外骨骼机器人,是否可以像普通人那样迈步行走?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几个年轻人捣鼓出来的新产品。
大到天上翱翔的民用客机,小到一颗颗手机芯片。高深如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器,贴心如精准治疗的抗体药物……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旗帜下,作为核心区的浦东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要让创新形成气候,浦东的选择是不断增强张江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仅以生物医药为例,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等大科学设施齐聚张江。全球前10大医药企业中,7家在张江有研发中心。
如何做到这一点?把宝贵的土地配置给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在寸土寸金的浦东,为科研创新配置土地资源从不吝啬。目前,围绕上海光源二期、活细胞成像平台等新一批大科学设施的落地,张江正在做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同时,还对接积极对接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在区内设立创新中心。
把最好的政策用在招揽人才上。浦东新区人社局最新表示,从4月中旬开始,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出具的推荐函,到出入境管理部门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人才的认定标准中,创新能力占据了最大比重。
融合的力量:构建提升治理能力的“四梁八柱”
显然,开放和创新,是市场主体用脚为浦东“投票”的主要原因。
在新的发展阶段,肩负自贸区和科技创新中心两大国家战略,要求浦东把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以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融合的效应,目前已初步显现。位于张江的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今年3月底正式启用。借鉴自贸区的便捷通关政策,该中心把机场货站和监管仓库的功能延伸到了高科技园区。包括进口试剂、设备等研发物资的通关时间,从原先的2-3天缩短为6-10小时。“浦东要成为创新的栖息地,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推动开放和创新更好地融合,需把握好“融”的着力点。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聚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重点领域,浦东将探索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加快构建“四梁八柱”。
比如,在政府服务领域,以“智能便捷、系统集成”为目标,浦东正加快实施“三全”工程: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在政府管理领域,浦东正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以实现“市场导向、社会共治”。(原标题:400家中外企业总部为何扎根浦东 记者:何欣荣)
相关阅读:
- ·上海浦东新增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09/22)
- ·上海浦东总部经济向高度广度丰富度发展(08/23)
- ·上海浦东总部经济实现能级飞跃(04/19)
- ·上海浦东成总部经济高地 汇聚400多家总(01/29)
- ·首届浦东总部经济经典样本出炉(01/23)
- ·上海浦东创新监管助力总部经济(06/25)
- ·上海浦东推出十条新举催化总部经济(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