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楼宇经济 >> 特色小镇 >> 浏览文章

三年,杭州瓶窑小城镇将“脱胎换骨”变身新城区

2017/5/22 10:17:21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瓶窑整个“变脸”的区域空间总体结构为一带、两路、三区、四节点。一带为苕溪风光带;两路为瓶仓大道、大桥路道路景观提升整治;三区为老城环境提升整治区、古城核心重点整治区、古城棚户整治提升区;四节点为规划区南北两个城镇入口节点及重点区域两个节点,分别为104国道与瓶仓大道交叉口节点、瓶仓大道与大桥路交叉口节点、大桥路—东兴路交通渠化节点及规划区北入口节点。

    翻过瓶窑大桥,往西几步就到了里窑街,也就是瓶窑老街。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早已“退休”的瓶窑电影院、凝聚着一代人满满回忆的瓶窑供销社、破旧的房屋、窄得只能过个自行车翻斗车的小街小弄……走在其中,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而换个角度看,这里又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苕溪水文所边摆放着大型展板,上面是宣传图纸,市民路过时总会看上一眼。工程车进进出出,扬起片片风沙,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苕溪岸边的羊山湾风景依旧秀丽,只是多了几台高高耸立的大型设备,在隆隆的声响中忙碌运作。在这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着。

  在对里窑的改造中,瓶窑镇没有对所有的房屋进行统一,而是根据原有建筑量身打造,在保留一些时代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加固;对一些即将消失的老店铺重新打造,注入新鲜血液,让手艺能够传下去,让店铺能够活下来;将一些分散的玉雕加工厂聚集在一起,鼓励提升改造,形成一条产业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浓浓的“解放风”,记忆中那辉煌时代的个性元素,将从人们的脑海中一跃而出,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引起一代人的共鸣。

  里窑的改造是瓶窑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围绕“建设一条旅游风情大道、营造一条生态慢行风光带、打造一个古城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建设一个山体公园,凸显瓶窑旅游文化雏形”这一目标,瓶窑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序幕已经拉开,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年代感、有着浓浓“解放风”的集镇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三年,瓶窑小城镇将“脱胎换骨”
  听一听居民们怎么说

  瓶窑整个“变脸”的区域空间总体结构为一带、两路、三区、四节点。一带为苕溪风光带;两路为瓶仓大道、大桥路道路景观提升整治;三区为老城环境提升整治区、古城核心重点整治区、古城棚户整治提升区;四节点为规划区南北两个城镇入口节点及重点区域两个节点,分别为104国道与瓶仓大道交叉口节点、瓶仓大道与大桥路交叉口节点、大桥路—东兴路交通渠化节点及规划区北入口节点。

  其中最核心的区块位于桥北老集镇,含里窑社区与杨梅坞社区部分住户,共有950户人家,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老集镇内还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风貌,集镇内的卫生、交通秩序、店铺立面、截污纳管、消防设施配备等城市功能已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防洪问题是里窑社区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困境。由于地势低洼,每次雨稍微大一些,家中灌水便成了里窑居民最苦不堪言的烦心事儿。目前余杭正在开展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其中羊山湾段整治工程完成后,里窑的受淹情况将得到解决,此外结合羊山湾工程的推进,瓶窑镇还将对里窑社区原本的地下管网进行重新敷设,为住户提供相应的生活配套。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羊山湾工程推进,瓶窑镇已对部分住户进行了拆迁,后续412户的拆迁已经基本完成动迁评估。对于拆迁居民来说,他们将彻底告别大水围城的过去,迎来新的居住环境。

  桥北不拆迁的区域怎么改造?瓶窑镇城建城管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江聪介绍说,目前桥北老集镇内的房屋主要建于七、八十年代,大部分是框架结构,虽然外观陈旧但非常具有保留价值,改造中会延用和提取原有建筑元素,形成时代特征;也会参考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招牌,对街区内店铺风貌进行统一改造,营造年代氛围。

  改造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何去何从?江聪说,根据瓶窑镇总体规划,这些工业企业将逐步关停或升级搬迁至产业园区。对于古城片区内传统技艺手工业及玉石加工业,规划采取整合、集中、传承并发扬的原则,结合旅游观光达到技艺有传承、环境变生态、发展更持续、效益上规模的产商结合、产游结合、商游结合的旅游产业链。

  当然,还有对消防通道的建设、供水设施等生活配套的跟进等等,江聪说,“里窑区块主要是打造一条良渚文化旅游街区,今后山上还将建设一个山体公园,所有的改造都是为了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区域内产业的提升。”除核心区块以外,其余各项改造工作同步铺开、有序推进。瓶窑将携手余杭区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力争用3年时间,使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镇面貌大为改观,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使小城镇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吃尽了“水淹之苦”的居民颜规凤:
  相信小城镇建设会带来全新的居住环境

  “这幢房子属于供销社,建造于1980年,1981年我就住进来了,一住就是37年。”颜规凤是里窑街上的住户,她说自己就住在苕溪边,茶余饭后在岸边走上一走,风景非常好,唯一不足的就是这里每年要发大水。

  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水,颜阿姨至今都记忆犹新。

  “当时我在百货商店上班,连续几天大雨,路上一片汪洋。”颜阿姨回忆说,当年自己是花了十块钱坐船去上班的,出门后心里却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中的孩子,要是水越来越大房子有危险可怎么办?

  眼看着水面越来越高,一筹莫展的颜阿姨找到了“救命稻草”—抗洪抢险的解放军。颜阿姨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后来是军人们驾着汽艇去解救围困的孩子们的。没想到快到家的时候,汽艇底部碰上了苕溪边被水淹没的栏杆,差点翻船。军人们一边安慰她不用害怕,一边把孩子带离危险地带。

  “你看,那个白色的点,就是当年大水的位置,足足有1.8米高!”颜阿姨指着家门口的电线杆,找到当年的标记。“现在没有发生过那么大的水灾,不过下几天雨就发大水的情况还是每年都会遇到,真是吃尽了水淹的苦头啊。”

  颜阿姨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房屋一楼的杂货店,这里堆满了各式日用品、五金百货,走进其中竟有种走入了八十年代电影场景的感觉,由于羊山湾工程施工现场就在店铺门口,店里的货物基本都积上了一层灰。“每次水淹,店老板最苦了,要把这些柜子全部垫高,防止货物受损,每年至少要这么折腾一次。”颜阿姨用手比划着介绍说。

  如今,听说瓶窑正在进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羊山湾工程,颜阿姨很高兴,“环境整治肯定会带来发展机遇,我之前在街上也看到过相关的展板,上面有老街原来的样子,也有未来要打造的样子,如果按照设计图来实施的话,确实非常漂亮,而且有一些怀旧、复古的因素,居民们都很支持,相信未来自己生活的土地一定会迎来新的面貌。”颜阿姨真诚地说,“老邻居们在一起住了30多年,相互之间有了感情,对这块土地更是有了深情,要是有一天面临征迁,还是希望能够原迁原回,延续珍贵的邻里之情。”

  老布店经营者陈松英:
  传统手艺需要有人传承,希望将老店打造成瓶窑老街的一道风景

  里窑街上有很多已经关了门不再经营的老店,积满了灰尘的店门、斑驳的窗户、这里少一块那里缺个角的屋檐、屋顶纵横交错的电线……在它们身上,时间仿佛冻结。

  但也有一些店铺仍在坚守,老一代人用真诚与品质,支撑着这些曾经辉煌的店铺在新时代中艰难立足。里窑街转角处的那家老布店,就是这样的存在。

  这天,记者走进这家布店,店主陈松英正在做一件新生儿的薄衣。

  铺开一块棉布,熟练地用粉笔、尺子在布料上画出几条线,再用剪刀利落裁剪,一件小衣服的素材就准备妥当。“接下去是缝纫、锁边、熨烫、梳扣眼等等,一件小衣服最少也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做好。我们一直以来做的都是老顾客的生意,余杭、良渚、甚至临平过来做衣服的人都有。要是做得粗糙了,就没人再来照顾我们的生意了。”陈奶奶实在地说。

  九十年代到现在,这家老布店已经开了20多年。从店里满满一排放满布料的货柜,可以想象这间店铺在当时有多热闹。一旁的老伴自豪地说,最景气的时候,店里每天4、5个人还忙不过来。

  “我们卖的都是全棉布,花色有老年人的,年轻人的,也有小孩子的,也许比不上现代衣服店做出来的精美,但是衣服穿在身上的舒适感绝对是上好的。”陈奶奶补充说,店里只有两块“的确凉”,有顾客挑选了这种布料时,她都会把布料的材质与穿在身上的感觉介绍清楚。

  “做这一行,最讲究品质,不能欺骗人。”陈奶奶一边忙活着,一边这样说着。话语间,满满的都是老生意人对于这个行业最真挚的情怀。

  在门口的缝纫机上,摆放着两块紫红色的小料,和两个小小的鞋样。陈奶奶说,这是顾客预订的一双婴儿鞋。“做鞋子更讲究,只要有一处不服帖的地方,整只鞋子就报废了。”说着,陈奶奶坐在缝纫机前开始演示,一只手按住布料,一只手扶着缝纫机,随着机器发出“噔噔噔”的声响,陈奶奶熟练地让布料轻轻旋转,不一会功夫,一只小鞋子就基本成型了。

  “现在我们这种老布店已经很少了,而且我已经76岁了,这些传统手艺也需要有人传承。”陈奶奶了解到,目前瓶窑镇正在进行小城镇改造,如果今后自己的店铺由年轻人来经营,她也十分愿意,“店里布也有,工具也有,有人来就好,我再帮个一两年,一起把这个老店打造成瓶窑老街的一道风景。”

  老街规模最大的玉雕老板陈金泉:
  玉雕行业的集中提升既能改善当地低小散的产业现状
  更是对良渚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扬

  在老街随意行走,几乎每条小街小弄都能见到玉雕作坊的身影。

  作坊的店门上都有红色大字书写的“玉”字,小小的店面里摆放着四五台机器,几名玉雕师正在各自的工作区域埋头苦干。

  由于瓶窑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玉雕师们都在这里集聚起来。这些小小的玉雕点,便形成了当地最有特色的产业。但因为毫无“章法”,而出现了低小散的症状。

  再沿着小弄往西走,就能找到当地规模最大的玉雕厂,门口、后院都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原石,有的巨大无比,有的则像极了余杭人口中常说的“茅山石头”。

  三名工人正在一楼的生产车间工作,用一把小小的绰刀打磨着玉石。一边的案台上摆放着一块块基本成型的小摆件,每一件上都有着良渚文化著名的元素—神人兽面。

  玉雕厂的老板陈金泉也在一旁忙碌,正对几件黑色的大型玉雕摆件进行测算,还缺少什么元素?还要再刻画哪些线条?每一步都需要慎重再慎重。在他二楼的工作室,玉琮、玉钺、玉璧、玉璜等等良渚文化器物类型应有尽有,随意拿起一件细细端赏,肉眼看来竟与良渚博物院中的“真货”并无多大差异。

  让人诧异的是,陈金泉早先并不是玉雕出身,实际上他是个对良渚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模具师。

  “良渚文化璀璨绚丽,但当年的制玉工艺早已失传,当年的玉料也找寻不见,瓶窑作为良渚文化核心区块所在地,有使命让良渚先人的制玉工艺在这一带延续,而我作为一个模具师,在看到那些神秘而美丽的器物时,脑子里思考的只有一件事—这么精美的工艺,良渚古人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现代人的技术能不能复原?”仅仅是好奇良渚文化的精美工艺用当代人的智慧究竟能否复原,陈金泉就走上了玉雕之路,从最初的爱好式家庭作坊,一步步成长为当地最大的玉雕厂。

  二十多年来,他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到各大博物馆去参观各类器物,到各处去寻找良渚玉器的关联因素,也到全世界各地找寻与良渚古玉相近的玉石原料。每一件神似良渚文化出土器物的“工艺品”,都凝聚着他满满的心血。

  最满意的一件作品,陈金泉竟做了五年。“当年得到了一块十分接近良渚古玉材料的原石,那种激动之情真的难以形容,所以我会在状态最好的时候、心情最好的时候去制作,每一条线、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要是有一处出现偏差,就前功尽弃了。”陈金泉说。

  虽然厂房面临拆迁,大堆器物可能将无处堆放,但陈金泉依然赞成瓶窑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除去当地每年必遭遇的水淹情况将得到改善外,规划中将要打造一个玉文化产业园区的信息让他备受鼓舞,“将低小散的玉雕作坊提升改造,形成产业集聚,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产业的提升,我很赞同,也非常乐意去成为良渚文化创意街区里的一份子。”陈金泉说,今后他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所珍藏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更多人能够触摸良渚文化,近距离感受良渚古人的智慧。(原标题:让老集镇的回忆成为新城区的风貌 记者:商赟、金晓榕、李书畅)

文章关键字:杭州瓶窑小城镇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