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内的白领如何谋得小康生活
这几天,我接连听到几个故事:
其一,是一个女孩,从大二开始到毕业后参加工作,整整11年没回老家看过父母,其理由是因为当年离家时抛下的豪言——不混出个人样决不回家。她所理解的“人样”,是包括有车有房有如意郎君和好工作,说白了就是有让父母向亲戚朋友们炫耀的资本。于是,11个春节,她都是在凄清冷寂的状态下度过的。11年,她和她的父母错过了很多亲切而温暖的东西。
第二个故事,是我亲戚的儿子,大学毕业,被一家外企录用,他为了不让同事们瞧不起,在买不起手提电脑的那段时间,楞是用电脑包装着一块菜板,每天上下班背着,走了差不多半年,直到攒钱买到手提电脑。我不明白,每天背着沉重的菜板走在上下班路上的他,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我总觉得,这样的举动,太不可理喻。而他对我的不可理喻,也表示出程度相近的不可理喻,他说,你没在那里呆过,体会不到没有好电脑如同没有穿裤子一样的痛苦。
第三个故事,是我的一位合作伙伴,这位在国企当老总的哥们被各种宴请搞得快发疯了,作为一个“三高”人士,他的各项健康指标已亮起红灯,而他的妻儿,也因无法和他一起吃家庭餐而颇多烦言。他是在我随口说哪天找时间聚聚时,倒出以上苦水的。他甚至无限苦恼地说:现在我觉得,谁对我好,就是不请我吃饭,让我在晚饭之前能回家。
以上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里,有一种让人闻之骨寒的东西,我姑且将其称之为“与小康时代不相符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大多数时候都是隐性的,但它会主导人的喜怒哀乐,甚至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比如像第二个故事里的楞小子,一个月三千多的工资,虽不足以致富,但养活自己并培养自己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是完全有的。但就是因为心里急欲让人觉得他和别人一样,而努力隐忍着,让自己成为别人,而其间忍受的苦恼,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必要的——我不相信哪家企业,会无良到把没有手提电脑的人开除,而让他痛不欲生的,是他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故事里那个女孩最终回去见父母没有,她的父母多年未见她,其心境想念还是愤恨,都不得而知。但可以确知的是,他们失去的,是天伦之乐,是一种生活,而这种东西,恰是她们眼中的“终极成功人士”所向往和欠缺的,第三个故事里那个年薪过百万,有好房有豪车的老总所向往的,分明就是他们弃之犹恐不及的平静安定相亲相爱的生活。
多数人的生活已小康起来了。其过程颇有点像一个寓言:一群乞丐被关在饭馆门外,饿得眼睛发绿。突然有一天,饭馆老板宣布,大家可以进来吃饭,免费管够。当时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争抢、抓扯、用手抓用衣服包,也不管什么吃相,不管什么,都薅一把在怀中再说,惟恐老板猛然宣布停止供饭,好日子戛然而止。
但老板并没有宣布停止,而是宣布无限量长期供应。这样,抓在手中的粉条或抱在怀中的红烧肉,就显得不那么好看了,大家紧张感消除的第一反应,是收起不雅的吃相,第二反应,是提升档次,要求老板来两杯并非饱肚子但能提升就餐精神感受的酒。而酒杯在手,发现手上、脸上、身上的油渍斑斑,本能的愿望,就是换衣服;而一旦好衣服上身之后,自己的吃相和做派,也就不能不顾及了。一旦顾忌自己形象,并恬然面对食物的时候,他们也就不再是乞丐了,因为他们的心不穷了。
这个寓言所隐含的,便是改革开放以来某些国人的心态变化过程。小康社会,不仅指的是物质,更指的是一种与物质相适应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闲适、安然和充满幸福感的,它不为物质所困,更不为身外之物焦灼,它是一种无论面对价高还是价低的东西,都能发现物质的本质,以及自己内心真正需要什么?并安然乐享由此带来的快意。而不是计较于它是否是名牌、价格贵不贵,是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常用的。他心里明白,不管是多高档或低级的床,只要能承载安然的睡眠,就是好床;他知道,无论多高级的车,不过只是位移工具;他知道,成功的标准,物质量化是有谱的,发自内心的富足感,才是真正的富足。而知道富足感本身,就是奢侈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它,一部分人,是因为它确实太远太难,无法企及,而更多的人,却是因为即使坐在令人羡慕的富足生活中,却不知富足为何物。因为他们心灵中没有这种感知能力,它们永远无法安宁、快意并最终“小康”起来。
相关阅读:
- ·写字楼白领们愿意响应上班早高峰不挤不(08/31)
- ·写字楼白领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07/18)
- ·杭州写字楼白领 停车操碎了心(11/26)
- ·杭州一群写字楼白领最近热衷走路(06/02)
- ·写字楼白领防春困 办公室忙健身(02/26)
- ·冬季写字楼病危害健康(12/02)
- ·杭州写字楼白领午餐很纠结 去哪吃中饭(11/13)
- ·写字楼相亲会 白领交友派对(10/30)
- ·写字楼白领:久坐办公室 小心你的腰(09/13)
- ·杭州开展写字楼秋季“白领健康课堂”活(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