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office社区 >> 天下时论 >> 浏览文章

大学为何不重视人才培养

2010/2/27 14:52:47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为历年来最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日前分析认为,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就业结构短期不会有明显改变,这意味着找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    严峻的就业形势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为历年来最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日前分析认为,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就业结构短期不会有明显改变,这意味着找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
    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人们又一次思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
    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关注过大学教育,对目前的大学教育表示过担忧。“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是1月26日在听取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温总理发出的感慨。
    我们的大学怎么了?为什么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真正的人才却越来越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评论周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他表示,大学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存在,到今日越来越严重。而目前普遍被忽视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属性功能,是大学教育的唯一中心。
    熊丙奇坦言,要改革目前高校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现状,最需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其次是大学的定位。

 

    A
    就业难,不成功的本科教育难脱干系

     评论周刊: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跟哪些因素有关?跟他们所受的本科教育本身有没有关系?
    熊丙奇:当然有关系,有非常明确的关系。大学生就业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跟我们内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关,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比如美国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80%左右,而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行业。
    而我们国家服务业只占GDP的40%,所以说大学生毕业出来之后无法进入第三产业,我们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小型企业、然后再到不发达地区、到农村。这表明,我们最能容纳学生的服务行业,目前还没有发展起来。
    比方说新闻出版、教育服务、电力服务、交通服务、金融服务,这些都属于服务业范畴。但由于我们国家在这一块处于垄断,从而抑制了它的发展速度。
    评论周刊:除了服务业发展速度慢,就业难跟本科教育有什么关系?
    熊丙奇:这就是第二点,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跟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教育的质量是很有关系的。
    我们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是完全通过精英教育、公立学校来实现。这样一来我们所有大学的特色没有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出了问题,培养的人才完全趋同。
    第二个,人才培养的数量、或者说人才培养的结构是和社会的需求不吻合的,必然会造成供求失衡的问题。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扩大大学招生规模是对的,但是怎样扩大?或者说以怎么样的速度扩大?哪些学校需要扩大?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
    所以也就导致了我们现在大学扩招,但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在下降,人才培养结构失衡。这实际上也就导致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评价不高,大学生的贬值。而由于没有优秀的人才,又导致企业创新活力下降,企业的创新活力下降又导致人才需求下降,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B
    一锤子买卖,使得高校重招生、轻培养

    评论周刊:这样说来,本科教育目前来看是比较失败的,是吧?
    熊丙奇:我觉得至少不能算是成功吧。
    评论周刊:为什么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而这又跟大学的教育质量有明确的关系,却没能催生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
    熊丙奇:首先,我国大学的招生和培养,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学生在高考录取中,只能拿到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进入大学校门之后,不管你对学校、专业、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是否满意,都很难在校内转专业,更难在学校间转学,实在对学校不满,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有选择退学,再参加高考。招生这个环节,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锤子买卖”。
    这“一锤子买卖”,就注定学校特别在乎招生,而不太在乎培养,重视外在,而不重视内涵。
    评论周刊:所以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就渐渐偏离了以教育为中心的轨道?
    熊丙奇:大多高校凭着感觉发展教育,设置学科、专业,甚至以虚假的信息,来进行招生宣传。
    比如明明知道,某个专业的签约就业率不足两成,但却在招生简章中,宣称就业率达到99%,学生们冲着99%的就业率报考学校,转眼就被告知这个专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有调查显示,超过30%大学毕业生对上大学后悔。
    评论周刊: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情况很普遍。
    熊丙奇:这个跟高校的官化、行政化也有关系。学校领导来自上级部门的任命,学校领导对上负责,只要上级领导满意,哪怕教师、学生再不满,也无济于事,所以才有学生就业明明不好,就业率却高得离谱的教育图景,反过来,如果一所学校统计真实就业率,分析各专业就业情况,准备推出各项改革,上级领导却可能看到就业率如此之低,对学校领导的评价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政绩”。
    另外,高校的发展决策,大多由行政力量做出,懂教育的人,往往排除在教育决策之外,由此一来,行政一声令下,就能征地盖房、设置专业、扩招学生,已经见怪不怪。

    C
    名教授为何不愿带本科生
搞科研去了?

    评论周刊:您怎么看目前大学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比如说课堂内容不够精彩,名教授不带本科生?有不少人大学毕业第一年就马上给学生上课,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过去,大学教师第一年当助教听课,第二年帮助导师批改作业,第三年才能上课。
    熊丙奇:这个涉及到大学里边定位的问题。很多学校都是要做科研,不要做教学。为什么大学教授不愿意上课?大学为什么不重视人才培养?都是好多年的问题了。六七年前就在说这些问题,到现在越来越严重。
    而实际上,我们中国现在的名教授上讲台大多是上不了课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科研体系产生。不像国外所有的教授,主要任务就是上课,然后再去做科研,而且科研都是为上课服务的。
    评论周刊:现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让人很不解,比如说经济学,会设置很多貌似跟经济学沾点边的科目,但是等学生毕业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学了这么多好像没什么用,都是些皮毛。您怎么看?
    熊丙奇:由于大学不太重视人才培养,也不太重视人才研究,不重视人才研究也就使得他们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改革上面不愿意去下工夫。因此也就出现了教材老化、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不重视教学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老师应该是教学的灵魂。现在的种种情况跟我们大学本身的价值取向有非常明确的关系。
    评论周刊:陈平原教授曾指出,今天的中国大学,教授们普遍不愿在学生身上花太多时间。其原因是,这在各种评鉴中很难体现出来。每次晋升职称,因教学好而被评上、或因教学不好而被卡住的,极少极少。您怎么看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熊丙奇:在以人才培养为唯一中心的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第一职责,毫无疑问是教学,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也是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否则,大学就不是大学,而成了研究所。我们目前的科研评价机制,是以数量来评价科研成果的,其荒谬性不言而喻。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罗斯说,他有一位同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同事,10年里,只写了两篇论文。我们的大学目前是重视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论文的贡献。
    所以,不是让教师不从事科研,而是从根本上改革基于数量的科研考核体系,让教师能安心教学,能从容做科研。

 

    D
    人才培养,是大学唯一的真正的功能

    评论周刊:您认为大学教育的中心是人才培养?
    熊丙奇: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很显然,当今的大学,背离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这一基本价值准则。
    评论周刊:大学问题研究专家杨德广教授说,各类学校应正确定位、安于本位、各就各位。北大、清华、复旦这样的学校,去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没有出息的。您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定位上有什么问题?
    熊丙奇:国外的大学里面,有实行精英教育的,有实行职业教育的,也有实行大众化教育的。而我们现在出现了完全定位的偏差。
    现在很多大学都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教育观念,而现在基本上从上到下包括社会都在崇尚以就业为导向。
    学校围绕就业,必然压缩本科教学,大学之后需要实习、然后就是找工作。所以说我们现在本科就变成了3年、高职3年变成了2年。
    评论周刊:还有一年是实习了?
    熊丙奇:实习了。打工啊。而真正的程序应该是教育完成以后,社会化的过程应该由社会完成,否则它就变成了自由培训市场。但是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可以看到大学生包括清华的、北大的,一年级就出去打工。
    而我们的精英教育学校,不能以就业教育为导向,必须以人才为导向。
    评论周刊:精英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吧,就是注重素质培养,是吧?
    熊丙奇:对。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评论周刊:您觉得如何让现在的大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
    熊丙奇:唯一的选择,是大学去官化、去行政化,这其实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回归。有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大学一定要建立竞争机制。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培养制度中,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学校,可以自由申请转学。新生留校率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的学生没有选择。
    第二,应该鼓励大学自主办学。有自己的明确定位,属于精英教育的学校就进行精英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学校就进行职业教育。
    评论周刊:国外的通识教育,刚开始不设专业,学生可以凭兴趣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能借鉴吗?
    熊丙奇: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是60%,那是不得了的一个课程框架结构,那么老师肯定要重视学生,如果学生一旦不满意,我可以从耶鲁大学转到哈佛,从哈佛转到其他学校。这样学校的教育声誉还有学生评价,都会降低。
    如果体制不改,就不要去谈教学改革的问题。我们这些年都是希望不改这个框架,直接去谈里面的改革,这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失败的。目前我们最缺的是制度,接下来是定位。

文章关键字:人才培养,高校就业率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