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需要包容心态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古今中外,帝王政要、贤达哲人、宗教领袖、文人墨客、普通百姓都曾经憧憬描述过和谐社会的蓝图。尽管西方的“乌托邦”式和中国的“桃花源”式都带有空想成分,但其实质都反映了人类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希冀。
时代毕竟不同了。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已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类已经能够比较自觉把握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的今天,建立和谐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已逐步具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党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它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增添光辉一页,必将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增添浓浓一笔,也必将在提升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道路上跨出重要一步。
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做的事很多,但有一个绕不过的坎,这就是人际之间的和谐,特别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和谐社会的奠基石。只有人际之间的和谐,才谈得上社会总体上的和谐。
人际之间的和谐,通常与国家发达和社会富裕程度是成正比的。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能够基本满足人们需求时,人际和谐的基本条件也就具备了。问题在于人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由于社会是在竞争中发展的,而竞争结果自然就会造成人们之间收入、财富、地位、权力、待遇、生活差异并形成不同利益群体。这就要求社会最大可能向人们提供公正的竞争规则和公平的竞争机会,并最大可能帮助竞争中的弱者也能获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这是实现人际特别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人们如果能用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和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支撑起人际之间和谐的一片蓝天。
竞争决定了差异、差别、差距的客观存在。再说绝对公平的竞争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一种能够相互包容的民族性的、全民性的心态,无疑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的一个很好的推手。在一些发达国家,穷人与富人,各阶层、利益群体,能够相安无事,和谐相处,与民众普遍持有一种相互宽容的平和心态密切相关。呼唤、培育、养成一种平和、宽容、包容的民族性、全民性的文化心态,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众多、利益群体差别较大、体制转型较快和社会矛盾较多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你是富人,一定要有更大的包容心,而不能有鄙视穷人的心态,救济穷人、行善积德应成为富人的行为准则;如果你是穷人,也不要有仇富心态,有多少能耐赚多少钱,什么收入过什么生活,以平和心处之;如果你在官场升迁顺利,更多想到的应是组织培养和机遇较好的因素,不要以为别人水平能力都不如你,心胸要更加宽广,能够包容那些曾经是你同事和意见相左的人;如果你在官场不很得志,也不要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别人当别人的官,你当你的民,生活照样过,再说官愈大责任也愈大愈辛苦;如果你手上有权力,心态要坦然点,更要谨慎些,切记那是用来做事为民谋利益的,用来谋私利是要坐牢要砍头的;如果你手上没有权力,也不要抱怨,最起码可以减少违纪犯罪的风险性,无权也是一身轻;如果你收入低、如果你情感遇到危机、如果你的处境不太好,还会有很多很多如果,都应持坦然平和的心态,包容别人、包容众人、包容社会,以宽厚仁义之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相信社会总体上是公正的,相信生活总体上是公平的,相信人生都会有所失有所得。相互包容的民族性、大众性文化心态,是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和谐社会需要平和、宽厚、包容的宽广心态,不需要偏激、结仇、对抗的狭隘心态。培育、养成相互包容的大众文化心态,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还要从西方优秀文化中学习精华,从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中获取智慧。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实践;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企盼,更是一种追求。和谐社会,造福于中华民族,造福于人民大众,造福于子孙后代,造福于全人类。我们的社会已经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现在最重要的是,一步步踏踏实实共同去努力。
相关阅读:
- ·全国和谐城市竞争力排行:宁波第十(05/21)
- ·和谐——表象(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