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政治是舞台还是生活
两会三月初如常举行。一般说法,两会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又或者,称两会是中国最高的民主政治舞台。
这两个说法,一实一虚,一个是白描,一个是比喻。“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这是白描。“政治舞台”,这是比喻。
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当然算是一个真实的说法,我们可以在这里最集中地看到政坛人物的身影,更能听到平时基本不知何在的代表委员的声音。
会期是短的,信息是密集的。此时,两会就像一个圩期隔得太长的呼声集市,圩集的热闹与平日的圩场相互映衬。这有些类似“海棠无香,鲥鱼多刺”吧,盛况与冷清,总是这样伴随的。
对真正的日常生活来说,人们爱常设的集市,胜过短暂而热烈的圩场。就算现在人们常叹春节的年味很淡,根本的原因其时不过是相对于贫乏年代,现在人们差不多每天都在过年。过年饺子回味是甜蜜的,但饺子要靠年饭来供应却是苦涩的。
如果政治生活算是一种日常生活,或者应该是一种日常生活,那么两会每年作为“大事”而出场一回固然可称盛况,但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怎样保持日常的可获得性,政治怎样真正成为一种来自公民、属于公民、为了公民的生活,这可能还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即使在今天,两会越来越真实地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这个社会仍然有太多的公众,与政治生活隔得太远。对他们来说,政治不是自己的生活,两会可能未曾与闻,或者知道那是在北京召开的大会,而不会产生政治的切身感。确实,在中国,政治被赋予一种特别的含意与滋味,好像越来越是政治人物或者被邀请的人物的专门事情,而不是全民的生活内容之一。
政治舞台,这个比喻的说法,可能是形象的。但我想,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这已在修辞学上得到证明。把政治比喻为一个舞台,是否会强化出场者的角色扮演意识?固然,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角色扮演。
不过,我仍然相信,政治作为一种公民生活,还是作为一种特定人物的表演场所,这里面的区别是明确存在的。例如做父亲是一种社会角色,父当如父,生活要求我们按照父亲那样去做父亲,这与你在电影里饰演一个人的父亲,有着本质的不同。
政治应该是部分人的社会生活样式,应该是所有公民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内容。政治人物不是角色扮演者,而是为所当为的公共人。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作为表演和作为生活的相互背离。例如,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官员如何去发布指示、开会讲话,否则他将无法作为一个官员而存在,但那可能只是正义的舞台表演,粉墨登场,而真实的政治生活,代之以酒足饭饱温柔乡,以及争权卡位战、升官路线图等等。
两会的代表委员,是扮代表委员,还是作代表委员,应该也是有区别的。也许,一个民营企业家作了代表委员,也会提出一些限制社会力量的建议,此时,他可能是在按照某种自我理解去扮演一个身份。例如,重庆一家餐饮企业主,出席全国政协,提议关闭社会网吧,代之以政府办的公共网吧,以避免网吧出现的问题,在我想,这就像呼吁关闭民企,代之以国企,以避免企业的毛病一样。
政治生活是基本的社会生活之一,不能只有“大事”、节日而没有日常过程。政治是生活而不是舞台,需要真实表现自己,而不是粉墨登场去做秀。生活的政治应取代舞台的政治。会里会外,政治都应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