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写字楼网 >> office社区 >> 转型服务 >> 浏览文章

扎实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建设(2)

2010/2/11 15:04:30 五星写字楼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谁是创新的主体呢?一谈及创新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创新的利润自然属于企业,创新的主体理所应当由企业承担。一项成功的创新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展现生产过程的“微笑曲线”早就向世人说明:设计创新阶段拥有最高的附加价值。并且,近年来,创新还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为什么企业(或其他组织和个体)创新的积极性并不高涨?创新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其实,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和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创新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概率。据统计,一项具体的技术创新,往往要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实验室样品阶段,其成功率一般低于25%;一是中试阶段,成功率为25%~50%;三是商品化或产业化阶段,成功率在50%~70%,整个创新运行的成功率只有10%左右。如果创新失败,所投入的成本将成为沉没成本。由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和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创新过程也是多样的,它因项目而异,在目标选择、方案设计、计划制定、投资安排、技术扩散等环节上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不仅要求单纯的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实现,还要考虑创新成果在经济上实现的可能性,检验创新的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在于市场的实现程度和企业商业利益的大小。此外,创新还存在财务、政策、生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而,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市场性、不确定性及非常规性,严重影响了企业独立承担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失灵。所以,成功的创新取决于多元的主体协作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共同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1987年在考察日本时发现,日本的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者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者、政府等。弗里曼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与单纯的创新或技术创新相比,创新型城市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要求城市中各种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包含了政府行政中各项管理的创新,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创新,城市运作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发展理念、思维的创新;创新的过程更加复杂,城市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各个主体、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表现为不同主体要相互配合,不同环节要有机运作,不同阶段应彼此衔接;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城市创新涵盖的范围广,涉及的主体多,所需的资金大,降低创新成木、化解创新风险、提高整体创新功效等要求更为迫切,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健全政府管理的创新机制、培育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市民的创新意识和搭建创新的基础平台;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场精细战、持久战和全民战,建设创新型城市,应弘扬脚踏实地、把小事做细的精神和求致的理念。正如《论语•子路》中所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不是短期的、运动式的一项任务,而是杭州发展的根本和城市永久的目标。 一座创新型城市的诞生,单一创新主体或政府、或企业、或个体均难以完成,创新的主体依赖于杭州全体的市民和新杭州人,正如黄坤明书记所强调的,唯有共同参与,唯有齐心协力,唯有共建方能共享。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

    后危机时代如何迎接挑战?这是一道必须回答的难题。杭州是一个缺少矿产资源、且土地资源也非常紧缺的城市,只有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首选之举。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创造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杭州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需要在创新人才培育和人才成长营造环境上寻求突破,切实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夯实基础。

    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

    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在人才。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抓好、抓实培育人才工作。

    ——构建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制定人才引进规划。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杭州实际,分析梳理要重点引进的人才类型和结构,制定规划,使人才引进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   二是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海外留学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智力宝库,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在国外学习多年,眼界开阔、理念创新,接受新事物快;还有许多人掌握着国际一流的技术,并抱有满腔的报国热情。尽可能地制定一些宽松的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有利于创新的各类海外留学人员来杭州发展。三是引进国内的创新型人才。既要着力吸引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也要特别注意吸引能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更要吸引一批能够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和为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的党政人才。

    ——完善各类人才培育机制。一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条件鼓励全社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同时要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教育财政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使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为层次,以成长教育和继续教育为阶段,形成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三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限制的各种高质量的教育。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开发人的潜能并转化为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激励与约束结合,以及按需适时激励等基本原则。确保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一要在政治上激励。积极引导人才确立正确的创业创新观念,树立科技强国的思想,自觉地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二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打破薪酬分配和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形成一个向能力倾斜、向贡献倾斜的分配机制,更好地体现“收入靠贡献”和“多劳多得”的原则。三要注重精神激励机制作用。建立精神激励机制要尊重人格,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机会,创造舒心的工作氛围、平等竞争的工作环境、良好沟通的工作风气,并善于发现和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增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四要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要注重长期激励机制和短期激励机制的结合。

    ——探索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创新型人才队伍应当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要培养能为创新提供优质服务的党政管理人才,又要培养开拓创新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培养刻苦钻研的技术人才。要积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从政治品德、专业知识、实际能力、业绩贡献等方面评价人才。对公务员要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收入与企业业绩相联系,以年薪、股权、期权等方式进行分配;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优惠政策,根据贡献进行激励。要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对在不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都应给予奖励。充分体现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到既不埋没人才,又不误用庸才,充分发掘人才的价值,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一,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一是破除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陈旧思想,培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形成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全民共识。二是破除故步自封、偏隅一方的落后思想,培养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开放意识。必须解放思想,从内心深处确立开放意识,形成宽松、自主的创造性空间。三是破除崇拜权威、迷信书本的传统思想,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创新氛围。要允许和宽容创新失败,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人才,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大大激发创新人才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

    第二,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努力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技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二是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三是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景仰的工作和活动。大力加强科学荣辱观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众志成城勇攀科学技术巅峰,意气风发共建创新型家园。

    第三,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构建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宽松、自由、公正、和谐的组织环境,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要转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浮躁情绪,培养追求真理、长期坚持的科学心态。要允许“十年磨一剑”。一是大力促进学术界的开放交流和不同学科、学术观点之间的交融撞击,培育宽松的学术氛围。二是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攀比学历的做法,努力构建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学术梯队,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三是推行人性化管理,全面关注和充分满足创新人才的各种合理需求,使创新人才既能在生活待遇、研究经费、设备条件、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获得妥善安排,又能在精神上获得应有的荣誉和尊重。四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防止徇私舞弊和学术腐败,避免近亲繁殖,鼓励创新人才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积极竞争,以创新实力和创新成就获取各种发展机会。

文章关键字:创业创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