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最具“杀伤力”的漫画家华君武
“我就是改不了狗拿耗子、见了就想咬几口的习性。”
“我都是争辩时弊的,我没有画那个休闲漫画,我不画。”
昨晚,华君武老人的儿子华方方在电话里说,父亲走的时候很安详。
华君武,当今中国最具“杀伤力”的漫画家,大半辈子活得像一个战士,依靠手中的画笔,嬉笑怒骂,挞伐世相。
获悉华老去世的消息,人们在悼念之余纷纷表示,华君武走了,他绘画中讽刺和批评精神应该留下来。
据一些熟悉华君武的人回忆,晚年时期的华君武是一个可爱的老人,“他很喜欢坐杭州西湖边的环湖观光车,坐一回,忘一回,像个孩子一样,一定非得说,我刚才没有坐过这个车,我还要逛西湖。”
那些针砭时弊的漫画家,他们其实比谁都着急。
因为一个美好、善良、有秩序的社会,肯定不会是滋生什么善于揭露讽刺的漫画家们的温床。
晚年的华君武,和好友丁聪一样,都痴迷本帮菜,又喜欢小酌几杯黄酒,而最让他们垂涎的,正是贺友直家的 “私房菜”,贺友直本人的秘制红烧牛肉,据说还用宣纸盖着吸油,而太太更是做得一手好菜。“华君武每每来上海,总要去贺友直家撮一顿”。
杭州唐云艺术馆的金晓霞女士回忆说,2006年,唐云艺术馆邀约华君武前来参加“相约西子湖”活动,“他一定会把自己打理得非常干净,头发一定会梳得很整齐,衣服扣子也一样样检查,到底它们扣齐全了没有”。
据金回忆说,晚年的华君武很依恋自己的孩子。“我老听见他说,方方,方方。后来才知道,方方是他的儿子”。
“每次他喊方方,笑起来神情特别阳光”。
漫画家,他们一定是艺术门类里最辛苦和最活跃的一股力量。而漫画的魅力就在于,他们是一定要和这个世界做一番理论的,想看看世界究竟有多少变化。
漫画家华君武向这个世界说,再见了。
但愿他真的可以走得安安心心。
就像海明威当初抒情的那样,永别了,我的武器。
又一位大师离去。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因心力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中国美协拟于华君武同志病逝后一个月内举办追思会。
华君武,别名华潮。1915年4月24日生于浙江杭州。在自传《漫画一生》中,他说自己自幼喜欢绘画,但一画静物,总也画不像,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最终我选择了漫画。1930年华君武的第一幅漫画在浙江省立一中的校刊上发表。此后就画了70多年的漫画。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君武从事抗敌宣传,1938年到达延安,在延安期间,华君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起,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因“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受到批斗。1979年,华君武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他的漫画,早年长于政治时事漫画,富有战斗性,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后期以讽刺画为主,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种种丑陋、落后现象。构思巧妙,入木三分,富有幽默感。作品有《磨好刀再来》、《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死猪不怕开水烫》、《假文盲》等。出版有《华君武漫画选》、《华君武漫画》和《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以及讽刺诗、文学插图等二十四册。创作动画电影脚本《骄傲的将军》、《黄金梦》等。
人们通常这么评价他的漫:“笔墨简约精练,风格拙朴隽永,体味世态人情深刻而醇厚,笔下人物形象逼真力透纸背”,而华君武对自己的漫画则有一句精确的定位,他说,“漫画是用笑来战斗的。”
“华君武的漫画就是数十年前的‘全民阅读’”
背景
华君武先生的漫画是上世纪50、60和80年代的全民阅读,是那个时代文化生活的一个公共性的亮点。大约那个时代读书读报的人,没有不知道华君武漫画的。对我自己来说,我最早的美术阅读,大概也是从华先生的漫画开始。我至今都清楚地记着他画的蜡烛头似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的漫画,记得他笔下的“大林与小林”的兄弟传奇。
华君武漫画首先是战斗的檄文,它充满了讽刺的匕首般的力量。在他的漫画里,漫画之漫不是笑的浪漫,而是愤怒的浪漫,仇切的浪漫,战斗的浪漫。漫画的主流根本就是批判的,这是我要提请办展方和今天漫画教学千万注意的。
华君武漫画又是人性的镜子,它真切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中期与后期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甚至其本身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某种方式。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误人青春——送给离题万里的发言》、《杜甫检讨》、《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等等,到80年代的《顺竿爬》、《猫虎同宗》、《自动楼梯》等等,他的作品既保持着与那个时代发展并行的批评精神,又充满了直至今日都最为可贵的讽刺的力量。华老漫画在那个时代里,其教育和记忆作用大概要超过任何一位写社论和专栏的作家。所以他的漫画代表了那个“灵魂革命”年代里的最为睿智的精神力量。
华君武漫画又是十足的民族化的幽默。在他之前,中国已有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传布一种大道悲悯的思想。华先生的起步受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父与子》的影响。但他的幽默的方式,他的讽刺中所包蕴的教化的责任与思想,他那变艰深之理为浅出、“虚处生根”之法,他的独幅漫画跨古越今的成语处理,都是纯中国式的。他成功地将这些方式融入当时大众的政治生活,形成众人共认的心中之事。所以,他可以称得上“中国漫画第一人”。
华君武漫画又是精彩的人物画,人物之神的刻画。华先生把握神的能力超过一般的人物画家。他巧用中国毛笔,又带着木刻的入木三分的厚重味,寥寥数笔,一气呵成,笔酣墨畅,淋漓痛快,最精妙处,“精而返约”,“虽简意工”。他笔下人物,如出我们身边,却又凝了某种时代之神。他的笔墨既实又玄,既真实又荒诞,竟有一种别出机锋的逸格。
今日中国,动漫已成全民事业。全国动画影视产量已达17万分钟。在浩如烟海的娱乐图像中,有几张画面能像华老漫画那样切入中国人的心扉,砌在中国社会的时代路口?那些轰然而上的简单娱乐与这种直照人性弱点的讽刺与幽默相比,其中的短长判然有别。我希望中国的动漫要挺直自己的脊梁,从浅表化、低幼化的误区中昂然走出,走向人性的丑恶鞭笞和纯朴赞美,走向与时代同步的思想与精神的视野,走向与一个悠远民族文化相称的原创的境域。
“漫画是用笑来战斗的”
欣赏他的漫画,就像是在阅读一部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一块钱稿费
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华君武开始画漫画。有一次,他看到一群学生在打预防针,装出很疼的样子吓唬别人。于是华君武就画了一幅学生打针时装鬼脸的漫画,没想到发表在了校刊上,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幅漫画。后来,他用漫画表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被《浙江日报》刊登出来,生平第一次稿费,拿了一块钱。
1931年华君武从杭州到上海上高中。去后不久就拜见了丰子恺、张光宇、叶浅予等漫画界的老前辈,并得到他们的提携,不时有作品发表在《时代漫画》等报刊上。与此同时,与丁聪结下日后历经70年的情谊。
这个刚进漫画门的“小伙计”,凭一幅《一二·九》让他在漫画界出奇制胜,大家给他封了个名,叫画大场面华君武。——在这幅漫画里,他画了黑压压的抗议学生,而在前辈的漫画里,人物往往就是两三个人或一个人。
1937年抗战爆发,23岁的华君武只身到了延安。期间的一幅《1939年所植的树》引起争议,讽刺种下了树,却不好好管养树。毛泽东看了这幅漫画后,专门把华君武请到了他的住处,就漫画的创作进行了一次长谈。毛泽东说,讽刺不好好管养树,是可以的名单你应该让人知道,你说的是哪个地方不管树。是局部还是全局,这个要讲清楚。
1942年春,华君武与蔡若虹、张谔三人在延安开了个讽刺画展,其中有一幅漫画叫《首长路线》,画的是两个女同志在路上聊天,一个说:“才一个科长你就嫁了。”讽刺的是当时风行的“谁的官大就嫁谁”的择偶标准,引起了极大争议。
1945年华君武从延安到东北《东北日报》工作,因为塑造的“蒋介石”漫画形象太有感染力,哈尔滨的国民党特务组织以“诬蔑领袖”的“罪名”,将华君武列入暗杀的黑名单。漫画上蒋介石一身美国大兵服,光头、高颧骨、小胡子和凹进去的眼珠,太阳穴上贴了一块四方的小膏药,暗示无时无刻不在头痛……
“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1962年的“内部漫画”,在当时影响极大。这些“内部漫画”在禁忌颇多的五六十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小三画个圈,问他作甚的,他说画皮球。两手比一比,皮球圆又圆,可以随便踢。小三踢给小四,小四踢给小五,小五踢给小张,小张踢给小李,小李又踢给小王。来,来,来,大家拿起笔,画圈当游戏。看谁画得圆,看谁踢得急。管他塌了天,管他陷了地。有的是踢不完的皮球,让我们一个个圈儿画到底。”
“人人都夸天好大,见了青天又害怕,跳出井口担风险,不如仍坐井底下。”
“漫画退伍兵”
2005年4月7日,自称“漫画退伍兵”的华君武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幅讽刺台独分子参拜靖国神社的漫画。这幅漫画犀利、准确、自然、洒脱。就像友人说的那样,90岁的华君武“还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