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
“原罪的救赎与痛苦的挣扎,浸透了繁华阅尽后的光荣与梦想;明灭沉浮的悲情画卷,缓缓延展成一部中国企业家‘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如果非要找句话来概括这本书,上述语句可以一言蔽之。
这本黑色封面,又冠以“黑皮书”之名的书,讲述的主题是与官商结合有关的内容。当“官”与“商”混合后,会是怎么样一种产物?我们时常能从老百姓口中听到一些词汇,比如“官商勾结、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等。很多时候,对于“官商结合”的事情,我们几乎都认为这是一种当下的社会现象,一种经济领域的潜规则。这本书的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来告诉我们另一层意思。在学术意义上,官商结合则是一个历史名词,一种基于企业和政府分工不清晰事实的学术定义。据说,官商结合的学术定义,由汉学家费正清、费维恺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提出,涵盖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官办三种企业形式,三种形式之间,是一种不断改进的过程,表明进入近代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形式,由起初的政府和企业同时参与,退化到后期单纯的政府直接操控。
历史,真是件有趣的事情。这本书就从洋务运动开始,讲述了中国一百多年之间,企业的商业模式一直是在官商结合的道路上徘徊,而不具有确定性。商场和官场之间,有一条看得见的发财当官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生生不息的官商结合模式。企业究竟应该由谁来办?私人,还是政府;官僚,还是商人?中国企业发展的路径、轨迹,事实上与中国的制度变迁一直正相关。
除了历史,这本书最具吸引力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当代的一些知名企业家进行的“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我数了数,书中提到的企业家共12位,皆为行业翘楚人物,且大多人物具有一定争议性。而书中给予每位人物的问题,也颇吸引眼球。比如,任志强是不讲理的房地产商还是政府的“婢女”?王石、冯仑如何在官场、商场游刃有余?柳传志何以从体制的铜墙中撕开一道股份制口子?张树新凭什么认为诸多企业家中没有几个人真正自由?这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让人不得不拿起它来阅读一番,以满足好奇心。
其实,官商结合的现象早已成为企业界默认并遵守的潜规则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其说这是管理者的选择,不如说是体制下的无奈和悲哀,希望,官商结合不要成为中国企业家无法打破的宿命。
精彩选读
苏小和:很奇怪的一家公司, 脑袋是国有的,但是肢体渐渐私人化了。
任志强:对,那么我这个脑袋,现在实际上还有两个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的全民所有制,一个是我的集团公司,另外一个就是我的土地中心,这个土地中心只挂牌子。它是干什么?是为了替政府承担公共职能的责任。比如说我们是地铁4号线股东,要到那投资,实际上是不赚钱的,是要赔钱的,不但要投入股本金,而且还要给它担保贷款等等,做很多股东的工作,可是它没有收益,两块钱的车票,连运营费都不够。政府在决定两块钱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股东权益问题,因为你是全民所有制,代表政府去做。因此这个发展过程中,这个机构是要承担政府的公共职能,代表政府去应付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说,贫困地区到区中心交流的干部,哪个人回家也不能空手,要带钱回去,我就负责给钱,名义上是捐赠。拿了一百万、二百万去当地解决什么问题,基本上所有的贫困地区交流干部都会有这种事。当然不只是在我这一个企业。在区里,几个国有公司都分别分担,我们都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相关阅读:
- ·创新须除思维锁定(12/28)
- ·创新思维 学学硅谷的“餐巾纸文化”(01/14)
- ·转型应当先转思维方式(03/19)
- ·用创新思维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12/17)
- ·塔式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7个层次(09/16)
- ·赖声川的创意学—做创意要兼备智慧与方(04/11)
- ·换个角度读《论语》(02/16)
- ·免费,不再不可能(02/15)
- ·如何提高创造力?(12/13)
- ·《悟·破·习》—学会领悟(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