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写字楼网 >> office社区 >> 转型服务 >> 浏览文章

未来10年,民营企业将转向“微笑曲线”两端

2011/4/11 14:50:24 五星写字楼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

    日前,《中国改革报》记者就未来1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趋势,采访了著名民营经济专家、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单东教授,本文根据采访记录整理而成。单东教授认为,产业高端化、发展低碳化、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未来1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大走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经济步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民营经济将迎来转型的新机遇,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引导民营企业在未来十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是大家所关注的事情。

    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

    1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企业数量上看,民营企业的数量及规模明显增加。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755万户,注册资本15.32万亿元,2001年为132.3万家、平均注册资本金为106.3万元,企业数量增加约5倍,平均注册资本金增加近2倍。从产值上看,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急速提高,已占我国GDP的6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就业人数来看,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剧增。截至2009年9月,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1.5亿,而2001年为3658万,增加了3倍多,为全国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从税收贡献来看,民营企业创造的税收增幅较大。2009年民营经济全年纳税总额达到8586亿元,比2001年的1578.5亿元增加了4倍多。目前,民营经济在全国已经稳占了半壁江山,在一些地区已经占到80%以上,涌现出浙江、广东、江苏等民营经济大省。
    可以说,民营经济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更多的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之上,积累了多方面的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营经济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还会变得更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走势。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所制定的政策对各类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我国的民营经济同样也受到体制和政策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的风险,以及行业准入的困难、资金来源渠道的狭窄、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不健全,市场竞争的体制性障碍等等,都会影响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看,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低端;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文化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这里重点剖析一下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不合理问题。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体制和产权关系不规范是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据第三次全国民营企业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既有单一业主企业,也有合伙、共有制企业。并且,绝大多数企业掌权者都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后代作为接班人。家族式管理决策机制单一,往往形成个人独断专行的局面,不利于集思广益和科学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亟须规范化

    下一个10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民营企业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民营经济将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式发展。我个人认为,未来10年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一些新趋势。
    产业高端化。随着金融危机对民营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很多行业采用原来的经营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未来10年,中国将逐步从“世界制造”向“世界创造”转变,民营企业开始向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更多地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客户服务等环节,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价值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和相关配套企业的融合支持下,产业集聚逐步深化,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产业集群。
    发展低碳化。国家已经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无疑将推进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民营企业走低碳化之路,向清洁化生产发展。但目前碳排放等制度的不到位、低碳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以及市场需求与企业生产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一些企业较多地停留在以往的发展方式上,未来十年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变过程不会很快。
    企业规模化。随着国家逐步偏重以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十年,我国民营企业将迎来国内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将在立足于国内强大需求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下,许多民营企业将选择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壮大企业资本实力。同时,面对国际技术和人力资本市场成本相对较低的时机,民营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在全球建厂生产,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民营企业会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治理结构规范化。随着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曾指出:成功的企业不会采用一人当家的做法,而是有一个良好的经理班子,家族企业要能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族成员,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要有一位非家族成员。在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民营企业将经历一个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的新时期,通过股权分配,引进或培育一批职业经理人,形成规范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科技化。在我国的企业创新体系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85%的企业是民营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已是中坚力量。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民营企业将会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走到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轨道上来。
    社会责任加大化。随着中国由国强走向民富,未来10年国家强调富民政策,作为与民生关联最紧密的民营企业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吸纳更多人员就业、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的同时,积极参与新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在社会舆论的鼓舞与监督下,在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下,民营企业会增强企业公民意识,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的价值观,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和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企业是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支撑力量。鉴于民营经济在现实与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首先要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政策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在政策制定时,政府应淡化所有制因素,保持各种所有制主体具有平等参与的机会,要把民营经济的发展真正纳入到中央和地方各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中来。对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应尽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使政策意图更好地体现在执行层面。在落实“新36条”政策时,应开放更多的投资渠道,优化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其次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于各市场主体之间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公平参与的机会。在法律方面,要确保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享有国民待遇。对于有关对民营经济有歧视性的法律、规章予以清除,对正当合理的民间资本给予法律保护,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创造的财富。同时,对民营企业实施一定程度的减税,清理不合理收费的现象,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在制度设计方面,打破一些领域的行政性垄断,消除对民营企业进入要素和产品市场的限制,对于允许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关系民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制度,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灵活、贴近民生的特点。
    再次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在产业升级换代时期,政府应加强服务职能,大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将更多的财政投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制度环境优化上,让企业和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通过财政政策构建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使民营经济转型更加平稳。改革银行贷款体制,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建立政府出资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共建的担保公司,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培育和发展面向民营企业服务的相关协会等中介组织,鼓励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帮助企业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最新动态,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精神,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最后,也要推动民营企业深化自身改革。打破家族式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研发投入,构筑公共创新平台,引进高科技人才,鼓励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促使科技成果市场化,打造知名创新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借助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文章关键字: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