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省发改委17日举办“境外投资管理业务培训班”,为全省有“走出去”意愿的企业答疑解惑。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有关同志和高校专家一致认为:扩大境外投资,已成为中国包括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战略性选择。
企业“走出去”积极性日见高涨
就在日前,企业境外投资的门槛又降低了――省级层面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放大了10倍。加上境外投资政策的不断简化,比如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已由审批制变为登记备案制,这些改变使企业“走出去”更加便利。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省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颇为高涨。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的数据表明,1至5月,我省境外投资外汇登记106笔,中方协议投资总额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98%和201.42%。
据苏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顾海东介绍,近三年来,苏州境外投资额年增长平均超过50%,最近有相当数量有意向“走出去”的企业,正处于向境外小规模投资“试水”阶段,“这说明,苏州可能将迎来一个境外投资的加速期。”
“走出去”,我省一些大企业已尝到了大甜头。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施克元说:“我们一方面积极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目前已在德国成立了德国液压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又完成了对德国FT公司的股权收购工作,至此我们拥有股权关系的海外企业已达到8家;另一方面,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已在巴西、波兰等国建厂。”江苏华东有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走出去”经营发展,目前已拥有的矿权面积是三年前的50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超过1000亿元。
“走出去”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走出去",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十二五"期间,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市场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时期,企业要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机遇。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从代工向自主生产模式转换:在欧美市场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代工企业很难发展,应通过"走出去",形成新兴市场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分销的综合运作能力。”
把“走出去”视为倒逼机制,企业将逐步形成跨国投资、跨境服务、跨境布局的竞争实力;逐步把产品价值链的工序和环节延伸到境外,形成跨境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纺织、玩具等传统产业通过对外投资建立境外开发区,可以把产品的加工组装、销售网络、售后服务,还有产品设计开发等工序、环节延伸扩展到目标市场区。
张燕生说,企业不能放弃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也不能放弃海外50亿人口的更大市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规模旗鼓相当。”他认为,我国加快境外投资的基本动因,一是希望通过扩大境外投资实现顺差的对外转移,减缓贸易摩擦,二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扩张市场和企业经济规模,三是投资开发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
专家指出,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的主要类型包括有明显比较优势并成功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企业,比如家电、轻纺等;资本或资源密集型行业;具有一定技术门槛、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通过对外投资建设长期稳定的海外市场和需求源。
“走出去”的难题仍有不少待破解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王建军说,目前企业“走出去”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缺乏跨国投资经验,缺少熟悉国际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前期工作深度不够,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调查不充分;资源开发类项目普遍遇到资源状况差、配套基础设施缺乏,所需投资规模巨大,投资成本过高,等等。
“江苏企业"走出去"步伐仍然太慢。目前全省累计实际到账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比例,为1:0.02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省发改委副巡视员郑晓荣说,“此外,境外投资一系列服务体系与境外投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金融、咨询、法律、税务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低,与企业的迫切需求还不相适应。”
江苏华东有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走出去”遇到的一大困难,是境外信息的匮乏。“我们境外投资的区域,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地方普遍存在基础地质资料缺乏甚至资料作假现象。而国内相关部门公布的投资目的地国家政治、法律、政策等信息资源并不多,特别缺乏投资种类、主管机构、外国投资注册程序等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无疑增加了境外投资的风险。”众多企业希望,政府能在信息提供、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关阅读:
- ·打造“1+3+5+7”杭州商业新模式(04/20)
- ·企业纷纷转型 产业地产成为新风口(02/21)
- ·苏州培育特色小镇推动转型升级(11/30)
- ·嘉兴经开区快速启动街道工业园区产业转(10/19)
- ·高新区:“回归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09/14)
- ·互联网,浙江经济新基因(12/14)
- ·浙江创新发展需要紧紧依靠浙商力量(12/02)
- ·翁卫军:以文创产业促经济转型升级(11/27)
- ·促进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11/24)
- ·“互联网+”助推经济转型升级(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