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十年浙企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入世”之初,以西方经济体为主的全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并不看好。然而,没多久,“中国制造”就开始走红,尤其是浙江制造,让人工成本高昂的西方制造商叹为观止。
“入世”十年,中国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浙江外贸出口也位居全国第三。就在人们欣喜感叹之余,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更大程度激发企业生产力,完成转型升级,成为下一个十年浙企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入世”使得浙企优势再显
“上个世纪末,浙企的优势已经在减弱,是‘入世’让浙企的优势再次显现出来,不仅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更磨炼了企业家的意志,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院长郑勇军认为,是加入WTO让浙企的优势产业得到二次发展。
在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的眼中,这十年更使弱势产业经受了考验,“‘入世’之前预计部分弱势产业如农业、汽车等可能会受到冲击,但从实际情况看,我省农业发展平稳,汽车等机电产品、产业更是异军突起。”尤其是李书福一句“没有‘入世’,就没有吉利汽车”,更代表了我省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推延了浙企转型升级时间表
“入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飞速发展的GDP的同时,也给浙企埋下了隐患。
浙企抓住中国“入世”的有利时机,用大量的出口来扩展企业经营,用扩大外需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但郑勇军认为,这样的做法延缓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压力,错过了第一轮转型升级的时间。
“尤其是全球金融风暴,美债、欧债危机,让浙江的部分民企迷失了方向,部分资金游离出实业,成为短钱、热钱。”财经评论员易鹏如此表示。
张汉东认为,虽然浙企发展迅速,但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自主设计、自主品牌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滞后。”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达经济体回归实体经济的脚步加快,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大力度争夺制造业的全球市场。多种因素叠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外拓展,挤压中国企业利润空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资源消耗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外向型经济本身,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后十年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其实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浙江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就遭遇横阻,易鹏认为,转型升级才是解救浙企于困境的正途。
于是,浙企开始了“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更多地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客户服务等环节。杨汉东认为,今后5至10年是中国经济的转折时期,在硬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等方面的软实力,如何更大程度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和质量,无疑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价值链,创新、品牌、人才,正在成为这一轮经济转型的灵魂和核心。”杨汉东说。
相关阅读:
- ·打造“1+3+5+7”杭州商业新模式(04/20)
- ·苏州培育特色小镇推动转型升级(11/30)
- ·嘉兴经开区快速启动街道工业园区产业转(10/19)
- ·互联网,浙江经济新基因(12/14)
- ·浙江创新发展需要紧紧依靠浙商力量(12/02)
- ·翁卫军:以文创产业促经济转型升级(11/27)
- ·促进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11/24)
- ·“互联网+”助推经济转型升级(11/16)
- ·富阳东洲街道文创产业开辟发展“新蓝海(11/16)
- ·前三季度杭州GDP增速10.2% 服务业成核(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