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形势倒逼浙商转型升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也是杭州一年中的美好光景。
浙江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就在春天启幕,大大振奋浙商精神。这是时隔8年,浙江再度共襄盛举。
8年来,浙江民营经济走过了一条“立足浙江——跳出浙江——海外并购——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
浙商多起于草根,具有“拼命三郎”的闯劲,“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从“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到“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浙商精神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升华,历经危机的磨练获得新生。
不可否认,浙商精神是浙江精神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不断丰富着浙江精神。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加入WTO,面对新一轮全球竞争和区域竞争新格局,面对全球的广阔市场,跨过创业期后的浙商们能否再凭浙商精神守业拓展、再创辉煌?天花板已是若隐若现。
2004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四川、重庆、武汉考察。其间提出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新战略,这在浙商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一战略的确立,是对来越来越多的浙商向外投资扩张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是为越来越受到资源需求制约的浙商企业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省委省政府的鼓励以及浙江本地资源的约束,使越来越多的浙商把投资的目光瞄向省外。有位浙江企业家豪迈地说:“浙江缺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浙江最缺的是能源,于是许多浙商北上投资煤矿,去大西北投资开采石油。
2004年6月25日,市场等待多年的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在首日上市的8大股票中,浙股“三剑客”——新和成、伟星股份、精工科技耀眼登场,为“浙资板块”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这三家全部是民营企业。
一晃8年,截止到2011年末,浙江企业在A、B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绝对数量已经达到225家,居全国第二位;在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也有113家,同样位居全国第二,这其中,民营经济是无可争议的主力军。而一家家民营企业像正泰、精工、伟星也借助资本的优势,走出了一条壮大、做强的浙江民企之路。
2008年,金融海啸袭来。具有外向度和民营经济占比“两个70%”特征的浙江,不可避免地成为全国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最早、影响最深的省份之一。
飞跃集团在危机中脱胎换骨,通过“开放股权”:引入外来资本,增资扩股,来变现股权,进而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从濒死到重生。纺织行业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洁丽雅”在逆境中化危为机,通过超前的品牌意识,2008年其销售额比上年增长72%,稳坐行业龙头。
民营企业也是国际市场的好猎手。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为渡过难关,选择‘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这为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一系列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并购、海外抄底不断在浙江民企身上上演。2010年3月,浙江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在瑞典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集团出资18亿美元,收购后者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2011年,《浙商》杂志推出的“年度中国民企海外并购十大案例”中,浙江民企就占了六席。
2011年的秋天,全球经济运行中的风险论调不断加码,浙江首次谋划的邀请全球浙商精英代表聚会,却得到了超乎预期的响应——因为逾千位浙商代表不愿在这场家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浙商精英聚会中错失共襄浙江发展、共谋浙江未来,并且与家乡互动发展的良机。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逝,邀来全球浙商在此刻聚会,正是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下,吸引善抓机遇的浙商在“创业创新闯天下”之时,为“合心合力强浙江”再谱新曲。
当浙商意气风发寻觅机会之时,亦把目光投向故乡沃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浙江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不啻为浙商实现新发展新飞跃提供了重大机遇。
这块土地上,浙江省委省政府大手笔推出的“四大建设”,正在加快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搭建“大平台”腾出新空间,强力推动“大产业”由低向高演进,引导转型升级主线贯穿“大项目”,培育重量级的“大企业”。“四大建设”正在成为浙江经济脱胎换骨的主战场。
相关阅读:
- ·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将成为创业园(05/10)
- ·打造“1+3+5+7”杭州商业新模式(04/20)
- ·苏州培育特色小镇推动转型升级(11/30)
- ·嘉兴经开区快速启动街道工业园区产业转(10/19)
- ·高新区:“回归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09/14)
- ·江干:“国际范”城市新中心正在崛起(08/25)
- ·互联网,浙江经济新基因(12/14)
- ·浙江创新发展需要紧紧依靠浙商力量(12/02)
- ·翁卫军:以文创产业促经济转型升级(11/27)
- ·促进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