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再审视
2008年9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以来,我省经济发展一直试图在努力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为全省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找出新路径、注入新动力。但三年多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我省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仍有不少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无论是政府“有形之手”的运用,还是市场“无形之手”的发挥;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无论是发展机制内源性重振,还是管理体制适应性调整;无论是升级普适路线的应用,还是集群特色优势的发挥,都有必要重新审视。
转型升级的三个层次
所谓“转型升级”,在经济学范畴下,至少包括企业、产业、区域经济等三个层次,不妨分别称之为转型升级的“企业版”、“产业版”和“区域版”。转型升级的“企业版”主要是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实质性突破,面对新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基本确立新型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版”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形成顺应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符合更高级经济发展阶段要求的产业结构。“区域版”则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形成更具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对于一个区域范畴来说,转型升级的“企业版”是微观基础,“产业版”是中观体现,“区域版”是宏观表现。要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微观、中观、宏观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年,浙江依靠民营经济,走内源式经济发展道路,以11.8%的年均速度高速发展,一跃进入“全国前列”,缔造了“中国模式的浙江版本”。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经济增长遭遇严峻挑战,结构性、素质性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可是,战术的选择却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研究,以寻找更加符合我省实际的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版”、“产业版”和“区域版”的具体途径。
坚持转型升级主线
当前浙江经济增长遭遇巨大的下行压力,不是经济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出现了问题,恰恰是浙江经济结构与当前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的结果,这进一步凸显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环境压力和资源要素的制约,浙江经济要维持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态势不太现实,从规模型、速度型为主导向效益型、质量型为主导转变,就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正因如此,浙江经济增长“十二五”规划目标确定为8%,而“十五”和“十一五”实际增速则分别达到13%和11.9%。为了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了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留出空间,浙江经济增长“十二五”规划目标有意设定得相对较低。
以工业经济为例,浙江工业经济要转型升级,速度上肯定会比前30年慢一些,进入一个更加体现发展质量的阶段。“十二五”浙江工业发展必须努力追求从传统工业的发展方式向现代工业的发展方式转变,真正能够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这是浙江工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只有通过这种转型,浙江工业才能在市场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中,实现从处于“中、低环节”向“高、中环节”升级,实现工业结构高度化,为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要从企业、产业、区域三个层面,全面统筹推进转型升级,从而形成点上突破、线上推进、面上展开,全方位地推进我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坚持工业化导向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产业是什么?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轨迹,按照工业化发展的“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阶段论分析,预计浙江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均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深入推进工业化进程,在产业政策导向上仍应坚持工业化导向,而不是“分离发展服务业”导向。转型升级,绝不是简单地把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业的问题。没有工业、没有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对象和途径。当然,推进工业化进程,既可以通过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去推进,也可以通过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去促进。但无论是哪一条途径,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一定是工业。
因此,在“十二五”转型升级战略中,必须坚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把实现工业现代化作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导向,工业立省、立市(县)远未过时。在全球经济波动较大、国内通胀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向产业领域集聚,着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应当成为下一阶段浙江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尽管我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工业现代化”的问题,但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注重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仍未到位,甚至存在偏差。
发挥集群特色优势
“十五”期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口号,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基地在哪里?对全球来说,中国是一个廉价商品的制造业基地;对浙江来说,就是一个个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
首先,浙江区域经济呈现出的“马赛克”,不仅是产业空间分布的典型特点,更是产业竞争力在产业组织方式上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是我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实现低成本扩张的重要路径选择。浙江大量的“小商品”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在于从“自我扎堆”的块状经济走向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标志的集群化发展道路。产业集聚区建设也应当按照“集聚、集中、集群”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其次,如果说传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左膀”,那么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可以视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右臂”。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大的危机之后,往往伴随着重大的技术革命;国际金融危机正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风起云涌。要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提高浙江经济的产业“新度”。省政府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要进一步明确,要把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重点在项目的策划上下功夫,把力气花在项目前期上,最大限度地整合创新资源,寻求技术依托,嫁接社会资本,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同样按照产业集群的方法和理念,充分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千亿级物联网产业区”、“中国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等一批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能够起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
再次,要继续切实抓好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企业技术进步为抓手,以“两化”深度融合为重点,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继续保持浙江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上的竞争优势。经济转型升级,不是要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要以技术改造为主要切入点,改进产品设计、工装工艺水平,提高产业共性技术水平,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作者为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相关阅读:
- ·打造“1+3+5+7”杭州商业新模式(04/20)
- ·苏州培育特色小镇推动转型升级(11/30)
- ·嘉兴经开区快速启动街道工业园区产业转(10/19)
- ·高新区:“回归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09/14)
- ·互联网,浙江经济新基因(12/14)
- ·浙江创新发展需要紧紧依靠浙商力量(12/02)
- ·翁卫军:以文创产业促经济转型升级(11/27)
- ·促进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11/24)
- ·“互联网+”助推经济转型升级(11/16)
- ·富阳东洲街道文创产业开辟发展“新蓝海(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