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生:精耕企业比做大企业更重要
人物名片:孔庆生;出生年月:1963年7月;现任职务:杭州中庆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从业经历:教师、灯具照明行业、建筑行业;兴趣爱好:旅游、交朋友;座右铭:为别人考虑就是为自己考虑。
第一次到达孔庆生的公司,若没有指引,你很难找到他的办公室。没有“董事长”、“总经理”的办公室指示牌,取而代之的是“信实”、“喜乐”、“求真”等名词。
“这是在传递一种平等的文化。”孔庆生说。为此,每次谈起员工,他总爱以“农民的儿子、民工的兄弟”自称,在走廊遇见员工,乐呵呵地打声招呼后,不忘回头告诉记者,“我们已经认识快十年了。”
出于对员工的热爱,他办起了杭州市第一所民工学校,常常亲自授课,除了讲工程项目的专业知识外,还传授买衣服、理财之道等等;出于对土木专业的热爱,十年前,他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工程量不足1000万元的建筑公司买下,如今已发展成工程量近10亿元的企业。
他说,即使不在公司一个月,他也不必担心公司的运作,因为他信得过那些员工。
员工说,自己放弃了更高的薪水,而选择留在“孔老板”这边,只因为老板是个好人,信得过。
如今的孔庆生,对公司的发展成竹在胸。“我不急于把公司做大,但是必须得扎实。”孔庆生补充道,想要做好公司,员工是根本。
让苦难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都说“好事多磨”,孔庆生的成功,也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才迎来的。
两年高考落榜,打破了他的求学梦,无奈之下,孔庆生选择了在乡里当一名普通的数学代课老师。
尽管如此,他的注意力却始终没有离开求学,就在教书的第三年,随着高考录取比例进行调整,不甘心的他又一次走向了考场。
“这次,分数线上了。”说起这一段经历,孔庆生的脸上露出欣喜,随之又落寞了。由于专业审核未通过,他再一次与学校无缘。这着实带给孔庆生不小的打击。
“那时候,母亲对我讲,家里有田,只要双手肯干,不愁没饭吃。”孔庆生说,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种田、卖瓜、卖甘蔗……只要是农活,孔庆生都干过。有一次,他拉着钢丝车去市区卖甘蔗,为了看住没卖出去的甘蔗,只能在马路边把棉被一铺,席地而睡。第二天一大早,他隐隐感觉到衣服被水渗透,起来一看,才发现自己睡在一家豆腐店的门口,做豆腐的水倒在地上,慢慢地就流到了钢丝车的边上。
这段经历,孔庆生至今历历在目。“所以,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就算比割麦、插秧,我的速度也未必比其他农民慢。”说到这儿,他满脸自豪。
在经历重重困难后,幸运女神终于开始眷顾这个农村小伙。一听到杭州市西湖区一建筑公司的电大班正在招生时,孔庆生的读书梦又“燃”起来了。
他的聪明与干练被老师认可,入学一个月后,他不仅当上了班长,更成了半个班主任,负责电大班与公司的联系沟通;他的要强与才华被老板肯定,毕业后,他成了唯一一个留在公司工作的学生,不仅负责公司资料的整理,还开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琢磨放样、测量。
1999年,公司解体,孔庆生回到了地方工程队。无形中,这短短的几年经历与经验,已经为他的未来创业埋下了良好的基础。
10年,从1000万到10亿元
孔庆生有两次创业经历。1991年,他回到乡镇,开始跟着工程队的经营处处长跑业务。
那时,某地区的一家灯泡厂濒临倒闭,生产虽仍继续,但已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于是,孔庆生决定接手这一工厂的经营。“这并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别看这灯泡厂效益不好,但它的取暖器灯管却很强大,甚至可替代国外一品牌产品。”孔庆生说,这一消息让他心动了。
出于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当地财政局给了他5万元的无息贷款。而接下来孔庆生的举动,却让身边的人费解了。胆大的他拿出了3万元的经费,请来专家和商家,在杭州的一家宾馆开起了产品鉴定会。
“这是一种产品的推广手段,也能借此树立品牌地位。”孔庆生说,产品质量在现场得到肯定后,灯管的价格一下子就从原来的8.5元/根涨到了15.5元/根,订单还源源不断,每天300多根的生产量再也跟不上需求。为此,孔庆生决定采取多劳多得的激励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那时候,我们工厂是全乡镇女工工资最高的,普通的只有200-300元/月,我们工厂最高可达到800元/月,充分地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孔庆生说。第一年下来,工厂的亏损得到了弥补,第二年就盈利了20多万元。
倘若没有创新,公司还是难逃淘汰的命运。出于对“土木”专业的留恋,也源于孔庆生对事业创新的追求,1993年,他放弃了厂长的位置,重新回到了工地上,开始承包工程项目。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孔庆生再次作出一个果断的决定。2001年,龙坞地区的一家建筑公司濒临倒闭,孔庆生用20万元将公司买了过来,那时候,公司的工程量还不到1000万元。
变更成“杭州中庆建设有限公司”后,孔庆生发现,市场上的建筑公司并不少,竞争也异常激烈,想要站住脚,唯一的出路就是树立品牌、追求品质,然而想要产品做得好,“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核心。”孔庆生说,抱着这样的信念,每次做重大抉择,他都会从员工角度进行考虑,正是因着员工与老板间的彼此信任,一个个优质工程在他手中完成。
顶住金融危机,顶住欧债危机,杭州中庆在短短10年间,工程量就实现了百倍增长,顺利冲破了10亿元。
创办民工学校,将企业做“实”
孔庆生做企业,有他的一套,就是将企业做实,然而企业要做实,员工必须培育好。2000年11月11日,他就开始了创新之举——创办民工学校,那时,他还是一个项目承包人,传说中的“包工头”。
这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在一次工程验收检查中,孔庆生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每层的房间内,总有些水泥护角被打掉了。心中陡然升起怒火之时,孔庆生开始反省,或许,“包工头”的形象被人误解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孔庆生想到了教育,想到了学校。
杭州市第一个民工学校由此成立。同时,随着杭州中庆的成立,民工学校也被复制到了各个新的项目。
课堂教些什么?孔庆生说,工程的安全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他还将更多的生活常识、人生经历搬上了课堂。
就算再富有,也不能选择赌博,不能乱花钱;教育孩子,前提是去爱孩子,“先赞扬再批评”和“先批评再赞扬”,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过年回家,给妻子儿女买新衣服的同时,更别忘了岳父岳母……课堂上,孔庆生更像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家长”、同事。
与员工的关系密切了,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也就强了,企业自然就能做实了。每次看到正在工作的员工,孔庆生都会鼓励一句“你们是杭州最不能少的人”,正是这样平等的心态,让这位资产颇丰的企业家经常选择与员工共餐。一小碟青菜,两块五花肉,吃得津津有味。
孔庆生谈起未来的企业规划,他的选择并不是将企业做大,而是将“实在”进行到底。
“实了,才能经得起风险考验;只靠借贷资金、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的企业,就如同泡沫一样,经不起任何吹弹。”孔庆生说,公司依旧选择踏踏实实做项目,以求稳中增长。
相关阅读:
- ·北上创业:香港青年新故事(03/17)
- ·马云那些事:第一次去美国是被骗去的(02/09)
- ·京东刘强东创业故事:“杀手级”创业者(01/09)
- ·创投大佬们青睐“跨界”概念(07/23)
- ·创业故事:互联网催生千万小企业和就业(12/07)
- ·方灿亮创业故事:你相信梦想 梦想就会相(07/23)
- ·写字楼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07/07)
- ·太原写字楼商圈的创业故事(07/06)
- ·80后女生见证电子商务创富神话(05/31)
- ·五年开八家公司 80后草根创业者登上福(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