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 如何来破解就业难?
每到夏天,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常常被形容成“热锅上的蚂蚁”,今年这个“锅子”特别烫。
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人,但招聘岗位数却比往年下降15%,这一涨一落让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细看浙江,预计今年就将有40多万名毕业生求职就业。
近日,杭州市市委党刊《杭州》杂志社推出第32期西子“我们论坛”,以“助力就业 青春添彩”为主题,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结构性就业难题解决的思路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为什么会难?在很多专家看来,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因为“僧多粥少”。
在杭州市教育局高教师范处处长孙青峰看来,真正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有几个特点,“综合素质不强,能力弱,比较内向、老实等。”
而杭州网商商会会长林传貌则认为,“难”是因为企业和学生自身选择的问题。
“多数企业招聘职位时,为了能更快地获得利益,过分地看重工作经验,而经验不足恰恰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与此同时,他认为毕业生过度青睐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而具备发展潜力的小型民企私企却招不到合适人才,造成了“双难”的局面。
工作不好找,那自己做老板是不是一条好的出路?有专家并不这么认为。
“大部分人并不适合创业。”杭州市大学生创业联盟轮值主席、杭州瑞弗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响直言不讳。他认为,创业带动就业思路没错,但如果一个人连找工作这件事情都做不好,那做企业的风险更大,失败是注定的。
“要创业可以,但必须初步评估你创业的原因是什么。” 李响建议,要让企业和高校进一步深入结合,让学生真正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也让高校知道往哪个方面培养,“这样很大程度节约我们的教育资源,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要真正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吴雪萍认为,政府层面要做制度创新和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要让大学生相信就业拼的是实力、竞争力。社会企业要积极承担责任,转变人才观、用人观。学校则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实践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大学生走上社会,是大学生走向职场的理想与现实的一次碰撞,是对他们的一次洗礼,这是个必经的过程,未必是件糟糕的事。”论坛最后,孙青峰补充说,不必过分注重“难”的问题,唯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关心大学生的政策和对策,做好护航工作,让就业遇到挫折的学生能重新起航。
相关阅读:
- ·浙江近年就业难的十大专业(10/16)
- ·史上“更难”就业季:应届毕业生的工作(03/26)
- ·“最难就业季”听马云聊创业(07/03)
- ·就业难的主要根源在哪里?(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