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高新区:如何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是我省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区,关键是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真正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要素作用。总结杭州高新区20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为主导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关键是要注重“四个结合”。
注重人才与产业的结合
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人才和企业家的集聚。高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新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杭州高新区软件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一直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中保持前三位。2012年,我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637.6亿元,同比增长20.8%。17家企业入围2011-2012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8家企业入围2013年中国软件企业百强。信息软件及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我区的第一大税源产业,占税收总额近40%。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同时,集聚一大批软件工程师,全区拥有软件类企业1186家,从业人员12.4万人。
高端人才的集聚和人才集群的形成,又反过来支撑了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杭州高新区已经成为浙江省创新人才的主要集聚地。目前,全区拥有产业从业人员25.2万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人才资源数达6245人,稳居全省首位。与高端人才的逐年增长相对应,高端人才的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规模和质量的增长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近5年,杭州高新区企业共承接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369项,有14家企业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进步二等奖;我区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累计38项,已发布的国际标准12项。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杭州高新区有多项指标在全国105个国家高新区中居领先地位。根据2012年省统计局发布的科技监测报告,我区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列全省第一位。
领军人才的外部效应和溢出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领军人才不仅能带领企业员工更好地执行企业的愿景、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而且能影响和带动人们纷纷进行模仿和创新创业,从而促进集群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快速增长。我们的体会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军人才是关键。一个领军人才通过创办一个企业,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发展,他们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阿里巴巴的马云,就没有杭州电子商务之都的地位;没有海康威视的胡扬忠就没有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在全国的异军突起。
注重创新与创业的融合
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生命,创业是高新区发展的灵魂。衡量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真正形成从创业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是实现从创业到创新发展良性循环的最佳途径。
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是创新与创业最直接的融合方式。海外高层次人才很多都是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商业模式的创造者,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新兴产业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有明显的优势:第一,他们在选择项目时,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第二,许多企业都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能力,因为创业者中有很多曾是国际一流高科技公司的项目主管或技术研发负责人;第三,他们很好地借用了硅谷的商业模式,知道如何在创业时吸引天使投资,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多期再融资。他们到杭州高新区来创业时,带来了国际化的人才、技术和市场。为此,我们始终把引进海外留学人才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区拥有留学回国创新创业人才3500余名,留学人员创办、领办企业502家。我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专家人数,分别占杭州市的41%和35%。
本土人才在创新创业的融合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模式和非常活跃的态势,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本土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呈现了更为多元化的形式和趋势。因此,在政策设计上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科技人才所呈现的不同的创新创业模式和阶段,制定了分类政策给予支持。例如:在引进专家型科技人才携带创新成果实现创业,鼓励大学老师、研究生来区创新创业方面,杭州高新区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对大学生创业给予项目资助、房租补贴等政策扶持以及为初创期的创业服务,降低他们创新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确保研发投入,为人才创新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杭州高新区一直以来都高居浙江榜首,这也确保了我们走在全省新兴产业发展的前列。2012年全区R&D投入达到71亿元,增长1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5%,近5年累计完成R&D投入270亿元。
注重把握好引进与培养的关系
杭州高新区20年来人才强区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走的是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争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和创新的商业模式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杭州高新区一直坚持以开放的视野和优质的服务,跟踪国际产业发展前沿,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才,尤其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自主创新。在我区创新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来自美国的占53.7%,日本占14.6%,欧洲占11.7%,加拿大占7.2%,澳大利亚占5.6%,其他地区占7.2%。从回国后所从事的领域看,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其中电子信息类专业占60%左右。从其在海外的工作经历分析,48.4%的人在海外大企业工作过,17.5%的人在海外大学任教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通晓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海归群体在我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我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一流大学与一流科技园的紧密联系,为本土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才特区建设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统计数据显示,杭州高新区约有24%的企业是浙江大学的教师、毕业生创办的或是与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浙江大学等在杭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是我们本土人才培育的摇篮,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也为各类人才在杭创新创业提供持续的人才和创新支撑。适宜创新创业的载体为本土人才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杭州高新区目前建有300余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工程中心,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载体;建有包括微软软件开发工具创新服务平台、英特尔软件创新服务平台等1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聚了15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等,为本土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撑。
注重软硬环境的提升和改善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曾经把“人才高地”定义为“青年人才向往与汇集的地方”。我们认为,一个区域之所以能够令人向往汇集,除了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有能够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较为完善的法制环境、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人才激励制度、风险投资机制以及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
着力突破创业瓶颈。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营造适合人才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瓶颈是融资难问题。为此,我们作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包括建立国内第一家创投服务中心、浙江省第一家专门服务科技中小企业的杭州科技银行等等。下一步将继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争取纳入“新三板”试点,抓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研究开发基金和引导基金的设立工作,探索科技金融银行在企业债券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资金注入、资产整合、业务拓展等手段,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着力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居住方面,重点是建设一批多层次、高品质的人才公寓,探索完善只租不售、定期轮替的机制,以优惠低廉的租金、优质超值的服务吸引集聚人才,让各类人才体面生活、安心创业。要在提升现有教育、医疗资源服务质量的同时,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高端医疗服务和国际化的文化生活环境,特别是要积极争取把滨江医院作为国际医疗保险可结算的定点医院,更好地满足中外人士的需求。
着力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通行环境。特别是对那些受国籍、户籍等限制的人才,要探索更为灵活的引才引智机制,通过项目合作、课题研究等方式,让他们把研究平台放在高新区、创新成果留在高新区。要在海外人才技术移民、国际人才执业资格、方便国际人才汇兑携带合法收入等方面,先行先试,争取突破。
相关阅读:
- ·江干全面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01/30)
- ·高新区人才与融资政策:设立区自主创新(09/24)
- ·江干区要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08/14)
- ·杭州拱墅区招揽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