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office社区 >> 人才服务 >> 浏览文章

人才柔性流动 4地联手共建“伙伴园区”

2019/1/31 16:03:08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在1月27日召开的建设“长三角创新圈”专家研讨会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专家建议,长三角城市间人才柔性流动、沿线产业关联度高的园区建“伙伴园区”,4地联手聚力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创中心城市群、国家自主可控产业策源地、全国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示范区。

  如何打造“长三角创新圈”(简称GTC)?在1月27日召开的建设“长三角创新圈”专家研讨会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专家建议,长三角城市间人才柔性流动、沿线产业关联度高的园区建“伙伴园区”,4地联手聚力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创中心城市群、国家自主可控产业策源地、全国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创新圈”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动力支撑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书华介绍,打造“长三角创新圈”,要破除沿线城市间的制度壁垒,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这不仅是对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而且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也具有引领性作用。

  “‘长三角创新圈’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动力支撑。”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表示,4个城市提出建设“长三角创新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在2018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10名中,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上榜,是前10名中数量最多的城市群(京津冀2个、粤港澳2个)。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核心作用和双创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沪宁合、合杭高速铁路和G42、G50、G60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体系以及量子通信网络主干线,推动张江、苏南、合芜蚌、杭州、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化联合,浦东、江北国家级新区高端化发展,构建形成“一圈一核三城多点”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打破户籍、档案等刚性制约,实现城市间人才柔性流动

  如何改革体制机制,将“长三角创新圈”打造成全国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示范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刚表示,破除制度壁垒是“长三角创新圈”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几年,沪宁杭合等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合作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和问题,区域创新合作受限于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格局,客观上还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状况,导致科技资源不能实现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难以形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对此,曾刚建议,一是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建立城市间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实现智力资源合理流动。二是要消除市场准入壁垒,破除区域歧视、主体歧视等歧视性市场准入“门槛”,完善沿线城市一体化的市场准入和产品销售机制。三是要填平政务服务沟壑,全力推进区域“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长三角创新圈”一网通办。四是要突破金融融通瓶颈,加快推进沿线城市在金融信息、风险投资、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整合提升金融资本跨域支撑创新的能力。

  沿线城市设立若干“伙伴园区”,共同创新共同受益

  “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产业的自主可控。”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指出,沪宁杭合及沿线城市制造业规模占全国的约18%,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矛盾仍然突出。建议除了要聚焦主导产业布局,发挥沿线城市梯度转移和分工协作的条件优势,跨区域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推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外,还要在沿线城市设立若干“伙伴园区”,鼓励产业关联度高的高新园区之间建立富有活力的伙伴关系,构建共同推动创新、共同培育产业、共同享受利益的良好机制。

  安徽大学教授宋宏表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主要由区域内创新节点城市组成,其中最具创新实力的是由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组成的综合性科创中心城市群,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骨干架构。要充分发挥城市之间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优化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创新链分工。其中,第一层次以上海综合性科创中心、南京创新名城、合肥科学中心、环杭州湾大湾区为核心,重点开展科学探索和原始创新,发挥产业创新策源地功能;第二层次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为主阵地,联合综合性科创中心城市群,重点开展高技术应用研发;第三层次以中小城市为节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设高科技产业承载区。
  (原标题:人才柔性流动 共建“伙伴园区” 记者:毛庆 通讯员:司马力)

文章关键字:人才,伙伴园区,长三角创新圈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  编辑:8068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