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非片场 戏精请靠边
“如果领导晚上8点走,你要等到他出办公室的一刻,看见的是你在读文件或者敲键盘的画面。如果他问你‘还不下班啊’,你就说还有点事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名地方国企工作人员说,这是自己“刷存在”的小秘密。主动加班只为“博领导一个点头”的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少见,这种“怒刷存在感”的形式主义加班还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朋友圈办公”“聊天群加班”俨然成风。(5月19日澎湃新闻)
诸如此类的形式主义加班,每每遭人吐槽却根深蒂固般存在。当“加班”不是出于必要性、紧迫性工作,而完全就是“耗时间”刷存在,那么所谓的职场,难免戏精横行。在恶俗风气形成之后,几乎没人能够独善其身,所有人都在假装加班,到头来却不知道做了什么、为了什么?
如果说,之前“表演加班”者还能谋个“爱岗敬业”的人设,那么随着越来越多人仿效,“装加班”的“超额收益”变得越来越低,最后索性变成了“职场标配”。若这种投机取巧的小伎俩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其他人也就会努力模仿,最终所有人都会被裹挟其中。形式主义加班,是个根本就停不下来的“内耗游戏”。时至今日,最初的投机热情,很大程度上已被“不加班要吃亏”的受害者心态所取代,太多人不堪其累。
以加不加班,来衡量一个员工是否上进、是否认真,这本身就是奇葩逻辑。那种由于人手不足、工作量大等客观因素导致的“真加班”是一回事,而所谓“领导不走我不走”的假装加班则是另一回事。后一种情况所指向的,其实是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管理方式的根本性缺陷:对于员工贡献没有量化的精准评价,对于岗位升迁缺乏成熟的标准和流程,动辄以领导一己好恶进行治理决策,这些都助长了“假加班讨好领导”的坏风气。
任何一家公司,需要的都是高效率、高能力的职员,而不是耗时长、做样子的“演员”。彻底建构以结果为导向的、去人格化的评价与激励体系,这是让戏精停止表演的唯一办法。
(原标题:职场非片场 戏精请靠边 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