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office社区 >> 双创服务 >> 创新之路 >> 浏览文章

南京培育“创新之树” 建设创新名城

2019/6/19 13:27:48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近年来,南京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顺应全球创新发展大势,立足自身科教人才优势,积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着力培育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创新之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成效显著。

  (原标题:培育“创新之树” 建设创新名城 作者:孙雷青 单位: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室)

  抓科技、促创新,如培树苗、育大树,都离不开系统完善、良好适宜的生态。近年来,南京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顺应全球创新发展大势,立足自身科教人才优势,积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着力培育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创新之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成效显著。2018年,南京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的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在《自然》杂志评选的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位列第12位。

  聚力推动成果转化,为“创新之树”补充足够“阳光”

  只有将众多“沉睡”的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才能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为此,南京启动实施了“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有效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光能”。

  一是通过股权机制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采用混合所有制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政府性基金和平台、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突出人才和知识价值,鼓励人才团队持大股,“拿自己钱、办自己事”,最高可达90%。以现金买断初始知识产权,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之后收益分配不清晰问题,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是通过利益机制调动高校院所积极性。政府基金在新型研发机构中的30%以上收益,人才团队论文成果、专利、获奖的统计以及学生培养等全归所在高校院所,既为高校院所提供了直接收益,又降低了成果转化风险,还提供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

  三是通过奖励机制调动科创企业积极性。对纳入备案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每年按绩效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对初创期企业三年内经济发展贡献全额返还奖励,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更多企业,形成了一批可持续孵化创新型企业的“老母鸡”。

  四是通过合作机制打造创新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等多主体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新模式,形成“技术+管理+资本”的高效运作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优势学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源头供给水平。鼓励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特色学科群向产业创新群转变。截至目前,南京已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239家、备案131家,孵化引进企业1650家。

  聚力发展主导产业,为“创新之树”构筑坚实“根基”

  产业是创新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南京围绕主导产业方向,聚焦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创新产业集群、企业集群。

  一是突出产业自主可控。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发展“4大先进制造业+4大现代服务业+1批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南京产业国际竞争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延伸产业链,以“江苏第一、全国前三、全球知名”为目标,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地标。探索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学院,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二是突出企业分类扶持。扎实做好移大树、育新苗、老树新芽“三棵树”文章,打造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对初创期企业,普惠发放创新券,支持创新和服务;对中小型企业,支持首用首保、融资担保;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奖励力度,给予研发投入叠加支持。对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设立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对传统型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更新装备、技改升级。

  三是突出新兴动能培育。大力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支持以高水平商业模式和高科技创新产品为内涵的新经济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等应用场景中加大扶持力度。依托苏宁云商、阿里巴巴等,打造平台经济生态圈,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发展。2018年,南京新增科创型企业近2.4万家、增长17%;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82家、增长近70%,总数达3126家;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5%。

  聚力整合平台载体,为“创新之树”培育肥沃“土壤”

  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了树木的生长高度;同样,创新平台载体的质量,也决定了创新所能爆发的能量。南京通过优化制度、整合资源,推动园区载体品牌、能力、模式升级,实现了创新载体由分到统、由弱到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是有效整合高新园区。按照国家高新区标准要求,将全市原有的83个园区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建立南京高新区“1+N”即“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推进各园区建设。从企业、产业、人才和金融上强化对高新园区进行赋能,加快提升高新园区竞争力。整合后的园区健康运营并快速发展,南京高新区跻身全国前20强,江宁开发区排名位居全国第7名。

  二是率先建设城市硅巷。探索都市型创新载体建设路径,推动主城区利用高校院所老校区、旧址等闲置载体,与高校共同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今年,南京将在三个主城区完成打造6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的任务,致力于让城市处处散发出创新创造的气息。

  三是探索打造新型载体。建立跨区域的创新项目利益分享机制,打造协同发展的伙伴园区,探索“科技孵化在城区、产业转化在郊区”的利益分享新模式。加快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合力攻关、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新路子。全力支持南京白马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都市农业与美丽乡村结合的新路径,2018年南京成功举办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

  聚力吸纳各类人才,为“创新之树”提供优良“种子”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一颗颗充满活力的“人才种子”,就不可能培育出生机勃勃的“创新之树”。近年来,南京坚持把集聚各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为创新名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是不拘一格评价人才。建立市场化社会化人才认定机制,实施人才“举荐制”,由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中介、金融投资等领军人才组成“举荐委员会”,大胆选用“非共识性人才”。去年,首批29名高层次人才通过“举荐制”产生。

  二是不遗余力引进人才。坚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集聚人才,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大力集聚科技顶尖专家,引领高端产业科技创新;实施外国人才“345”引进计划,大力集聚一批高精尖缺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批海外创建工作室;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大力集聚青年大学生在南京创新创业。

  三是不落窠臼激励人才。一方面,支持企业“高薪聘高人”,对新引进人才年薪收入超过50万元的创新型企业,给予连续三年的引才奖补,每年最高奖补100万元;另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激励力度,对年薪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或者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50万元以上的科研人员,根据其对本市经济贡献给予奖补。

  四是不同举措保障人才。综合提供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公租房等方式安居保障,放宽公积金使用额度,针对性满足各类人才在不同层次阶段的安居需求。其中,人才购买商品房的,最高可享受200万元购房补贴。在各类人才政策的激励下,南京创新人才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新增5名诺奖得主、76名海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万人、增长60%。

  聚力扩大对外开放,为“创新之树”引入清新“空气”

  树木生长离不开外部空气,科技创新也离不开对接全球资源,封闭、孤立式创新没有出路。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走开放合作创新的路子,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现更大力度“走出去”、更高水平“引进来”。

  一是更加精准对接全球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打造国际创新合作中心。聚焦全球创新资源丰富的关键国家、重要地区和节点城市,设立政府间研发合作资金,建立国际创新合作目录。重视用好在宁高校、国际友城、国家级平台、大院大所、科技企业、民间商会、海外华人、驻外使领馆等八支力量,建立固定的合作渠道,吸引创新类国际组织在宁举办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

  二是更宽视野开展“生根出访”。既深化与创新大国的合作,又加强与关键小国的对接,鼓励15个高新园区按照分工,主动走出去,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延伸开放链,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布局建立国别合作创新园区,在美国、英国等城市建设“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才驿站”,使南京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地区。

  三是更大力度打造合作平台。组织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新型研发机构国际合作大会等一系列重量级交流推介活动,有力搭建开放创新、合作创新的舞台。去年以来,一大批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竞相向南京汇聚,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唯一以大学冠名的海外科创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在中国的首个技术转移中心、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牵头的中瑞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等相继落户南京,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与南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今年6月26日到30日,还将举办首届国际化的“南京创新周”,期间将面向海内外来宾举行百场报告、百场大赛、百场对接活动,持续提升南京的创新热度和浓度。

  聚力优化服务保障,为“创新之树”灌溉充沛“雨露”

  当今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优惠政策的比拼,而是综合服务环境的竞争。南京坚持发扬“店小二”精神,着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雨露”,让“创新之树”茁壮成长。

  一是打造市场机制最高效的城市。实践证明,市场主导的创新才是真正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创新。南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担当作为,在“市场有效”的地方坚决不为,着力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南京充分发挥都市圈辐射近4000万人的“大市场”优势,着力完善多领域的产权交易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多元化的中介服务市场、多类型的人才招聘市场和培训市场,推动在南京创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风险更小。

  二是打造政务服务最一流的城市。聚焦企业最为关注的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其中全国首创、具有南京特色的独创性措施有15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政策措施有30条。依托“我的南京”手机APP,打造企业服务的总门户,实现企业开办一站式、政策兑现一网清、咨询服务一号答、金融信用一码通。深入推进“放管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864”等改革,“不见面审批”可以让你“一次不跑、事情办好”,“预审代办制”提供的是保姆式、高效率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的城市。大力营造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把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落实到创新创业领域,最大限度调动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全面接轨国际规则和标准,不断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高水平建设好江北新区法治园区、河西法律服务园,切实为科技创新、知识创造保驾护航。2018年,南京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阳光”“根基”“土壤”“种子”“空气”“雨露”共同作用下,南京创新的气质愈发鲜明,正日益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名城。

文章关键字:南京创新发展,产业创新,创新创业,科技创新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  编辑:8068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