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平台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曝光整改不该是句号
(原标题:互联网企业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曝光整改不该是句号 朱昌俊)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深嵌于各类互联网平台。针对互联网平台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我们的治理仍要尽早超越曝光、责令整改的“初级阶段”。
又有多家互联网平台因在用户信息收集、使用上违规而被点名。据媒体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于近日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针对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情况,工信部对100家互联网企业106项互联网服务进行抽查,发现18家互联网企业存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神州租车、饿了么、小红书等APP被责令整改。
电信、互联网服务一直是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失范的重点区域,这次被点名的18家互联网企业平台,用户数量动辄上亿,其反映出的问题,如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未公示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等,也都是“老毛病”了。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因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而被点名的情形时有出现,其一方面反映出,在多元化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中,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现象,仍处于多发、高发态势;另一方面,更多的互联网平台被曝光,其实也是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加码的一个结果。但从长远看,规范互联网平台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仅责令整改远远不够。我们看到,即便是被曝光,一些企业的具体问题仍是不明的,用户也缺乏有效的途径来规避这种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曝光、整改之于用户的“获得感”。甚至不排除一些整改只是为应付抽查的“权宜之计”。有专家就表示,“专项治理开展后,有些APP确实按照要求进行了整改,隐私政策也做了重新修订,但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方式更加隐蔽。”
所以,查出问题,责令整改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对于一些严重违规的现象,就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作出相应处罚。与此同时,还应该打通用户维权的制度障碍。应该看到,互联网平台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被曝光得多,但极少有用户能够成功维权,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治理矛盾,也降低了企业违规的成本。
除此之外,当前互联网领域中的个人信息收集失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源自相关制度和法律制定仍滞后于现实的发展。比如一些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仍存在界定难或者处罚依据不明的现象。有业内人士指出,APP需要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许多APP把使用范围扩大至公司及关联企业,但究竟哪些属于关联企业,往往没有明示,且依照现有规定,又很难界定其是否违规。这样一种制度上的模糊状态,显然为一些APP打擦边球操作提供了便利。目前,《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已于今年5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希望能早日出台,助力廓清信息收集、使用的边界。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深嵌于各类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的违规收集和使用所形成的风险,也将是系统性的。这决定了互联网平台在与个人信息打交道时,必须秉持合规性原则——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夯实这种责任,唯有靠常态化、制度化、清晰化的监管标准。在此意义上,针对互联网平台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我们的治理仍要尽早超越曝光、责令整改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