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0计划”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十年 一项人才计划与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
(原标题:十年,一项人才计划与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 文:孟娇、周颖菲)
还记得10年前的今天吗?2010年5月5日,立夏,在万物生长的时节,高新区(滨江)推出人才政策“5050计划”,以一份“英雄帖”吹响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归来的集结号。
此后,随着人才政策不断迭代升级,人才生态不断优化,高新区(滨江)迎来大好机遇,四方辐辏、近悦远来的人才汇聚,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如今,走在高新区(滨江)的街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都是一座座人才创新创业、在改革浪潮中乘风破浪的丰碑。而高新区(滨江)将持续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以更深层次的逻辑,更大的格局,营造一流人才最优生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十年,“5050计划”与高新区(滨江),共同书写了一项人才计划与一座城的相互成就。
一个计划 为澎湃发展动力而生
十年前,在杭州高新区成立二十周年的节点,高新区(滨江)要实现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的目标,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时区里认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如果不多,或者质量不高,就很难建设高质量的高新区,有了人才就什么都有了。”在高新区(滨江)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建设者”,时任滨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沈孔良说,“我们希望通过人才项目带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几个千亿集群,这样一来,滨江的发展后劲就足了。”
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这把“引才引智”的燎原之火席卷中国大地,而高新区(滨江)正是这场人才竞争的先行者。
2009年,高新区(滨江)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开发区,高新区(滨江)在杭州乃至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海外引才工作方面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高新区(滨江)始终保持自我革新的姿态,继续先行先试,推进人才政策“‘再升级’——5050计划”应运而生。
2010年5月6日出版的《杭州日报》报道:“5050计划”是指5年,引进人才50名,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企业达到50家;最高创业启动资金500万,最高项目启动资金100万;特别突出项目“一事一议,上不封顶”。在“5050计划”信息发布会上,沈孔良介绍了政策的具体内容。
这以后,“凤凰”闻讯而来,纷纷栖身于高新区(滨江)这一方水土,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春潮中。德同生物、优思达、矽力杰、易兆微、阜博通、博联智能……一家家人才创办的企业,在高新区(滨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16年,在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背景下,高新区(滨江)再次创新突破,以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实施新一轮“5050计划”,将政策扩面至国内人才,不唯留学经历认人才。同时,“5050计划”的项目评审机制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充分运用市场对项目评估结果,通过大数据和建模对项目进行评估,形成市场化认定机制,而这一接轨市场的创新变革,被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定为典型经验,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示范的宝贵经验。
“5050计划”实施十年来,780余家高层次海归企业在高新区(滨江)秀木成林。据不完全统计,12家人才企业已驶入更加广阔的市场,成为上市公司,还有13家企业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企业整体估值超过405亿元……可以说,每个遇见高新区(滨江)的人才,都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而“5050计划”也为高新区(滨江)领军型创业团队的培养、创业人才的培育打下了坚实桩基——在刚刚公布的新一批共7个杭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名单中,高新区(滨江)5个创业团队入选,均出自“5050计划”人才团队。在该计划的加持下,多年来,高新区(滨江)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创业类的人才数多年位居省、市第一。
一个品牌 链动“三态融合”发展
如今,“5050计划”,不只为“5050”。
它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的人才品牌,并见证着创新创业时代的春潮涌动。
2019年12月11日,对于当虹科技来说,是一个可以写入企业发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当虹科技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从2015年孙彦龙这个“浙大系”的人才扎根高新区(滨江),开启创新创业之路,到如今在科创板上市,当虹科技在高新区(滨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业神话。
见证了视频技术一代又一代的迭代升级,孙彦龙和他的团队一直是藏在屏幕背后的“幕后英雄”,并在国内专业级视频领域,迈开了国产替代的步伐。无论是央视流畅的世界杯直播,还是延安路上绚丽的大屏,以及智慧城市基于视频的立体防控,其背后,都有当虹科技的技术和产品提供支撑。
当虹科技在做什么,普通人很难理解,孙彦龙说,“我们研究的,正是视频专业领域中‘皇冠上的明珠’。”在当虹科技的科技展厅,有一面摆满了专利证书的专利墙,这也是人才俯首创新持续耕耘的写照。而在企业背后,还有高新区(滨江)对一流营商环境的营造和构建。
“我常常向想创业的朋友介绍滨江,也有一些已经‘吆喝’过来的企业即将上市。”在孙彦龙看来,高新区(滨江)是“最像美国硅谷的地方”,“从不打扰企业发展,只在企业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孙彦龙说,“我们提出需要增加办公场地,周六下午打了电话,10分钟后,江北区块的负责人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并给出解决办法,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想象的。”
人才为什么选择滨江?
“滨江知道创业者在想什么。”在剂泰医药CEO赖才达看来,这种思维,既是从上至下的,也是外化于行的。
去年通过杭州创客大赛落地高新区(滨江)的剂泰医药,抓住了“新医药”的风口期,计划在国内实现AI驱动新药制剂的开发。分析了深圳、江苏等城市的长短板,赖才达决定在高新区(滨江)“大干一场”。
“滨江数字经济发达,有很多从事AI工作的人才,同时,也有很多医药方面的研发人员,方便就地取‘才’。”赖才达说,“吸引外地员工,我们也没有后顾之忧,人才房配套,不但拎包入住,而且还能走着上班。”而最吸引这个高精尖团队落地的,还是滨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他们更重视创新团队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而不是紧盯产业化变现。”赖才达说,在高新区(滨江),基于高新产业集聚,这里将有很多的发展机遇。
如今,以改革的眼光看改革,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撬动了各领域的变革,并成为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的有机变量。比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商事制度改革“跑赢”全省;人才居住改革,通过实物配租+货币补贴的方式,改出了政策租、房源多、线上办的新变化;而为让人才萌发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怀,高新区(滨江)正以“绣花针”“绣”出城市新面貌、“绣”出城市精气神——
在高新区(滨江),课后托管已在杭州全市推行并广泛获赞,创业人才的父母也可以住进高新区(滨江)的养老院;而随着5号线的开通,滨江轨道交通已达4条,望江隧道的通车,也进一步缩短了居民出行时间。
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民生保障,是城市能级,更是创新生态。前不久滨江召开社区治理创新大会,更是意在为工作生活在高新区(滨江)的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社区环境、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和高水平的治理效能。
现如今,高新区(滨江)每年有超过3万人才流入,仅去年,该区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39万人,这不仅为产业、城市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走出了一条“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特殊路径,形成了“三态融合”融合发展的态势。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才工作是高新区(滨江)创新生态的根和魂,高新区(滨江)和高新区(滨江)的人才用双手书写了“产城人”融合的壮丽史诗。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曾表示,“滨江上下要形成一个共识,我们把人才的分量放得多重,滨江在人才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自2018年起,高新区(滨江)在每年的5月5日,以人才为名,创办一个节日,邀请人才共襄盛举;2020年5月5日,又是立夏节气,在“5050计划”实施10周年的节点,高新区(滨江)围绕“第一资源”的谋划,也将迈进下一个章节,未来,高新区(滨江)将以一流的平台引育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服务引育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产业引育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人才生态区。
相关阅读:
- ·杭州高新区(滨江)“人才e码”上线(05/06)
- ·高新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06/17)
- ·高新区创新创业“5050计划”夺人眼球(11/14)
- ·高新区准备针对国内人才出台相关扶持政(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