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带货:应挤干数据中的水分
(原标题:网络直播带货,应挤干数据中的水分 评论员:张炳剑)
宁波一家企业花40万元请网红带货,结果却仅有3000元销售额。一怒之下,该企业将直播机构告上法庭。近日,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案件。
目标是双十一当天完成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产品销售额,实际却仅达成3000元,实在是亏大了,也难怪企业会如此愤怒,以至于不惜与直播机构对簿公堂,要求退还40万元推广服务费并赔偿损失。
企业的愤怒可以理解,但法律并不一定偏向“弱者”,而是以证据说话。从庭审看,这家企业显然是首次试水网络直播带货,对当中的许多“猫腻”并不了解,以至于签下的协议也是漏洞百出,不仅未对不同流量层级主播的服务费进行约定,也未约定销售额不达标情况下对方是否要承担违约责任。
这种情况下,即便直播机构临时换了主播,或者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企业基本上也只能吃暗亏了。好在经过法官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谅解,直播机构同意退还部分服务费。
近几年,网红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潮的网购引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追捧和迷信。尤其是疫情之后,“直播带货热”更是有了烧过头的趋势,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尝试过直播带货,俨然就成了老古董。诸多成功案例的反复宣传,让不少企业跃跃欲试,希望借助网红的流量来扩大自己商品的销售额。
然而,我们都知道,野蛮生长之下,必然乱象丛生,处于超级风口的网络直播带货也不例外。在大流量、大交易额这类光鲜外表之下,也存在着大量受人诟病的卖假货以及直播粉丝数据、销售量数据造假等违规问题。
新闻中的这家企业,与其说是遭遇了直播“滑铁卢”,不如说是企业本身对直播带货的期望值太高,被直播带货的虚假繁荣蒙蔽了。
事实上,除了几个头部主播,绝大多数主播都是穿着充气衣服在游泳,类似这种高预期低效果的直播“翻车”事件其实频频发生。此前,就有媒体曝光,小沈阳直播卖酒只卖出去20多瓶,第二天退了16瓶;叶一茜直播时显示观看人数90万,结果200多元一套的茶具,最终卖出了不到2000块钱。
如今,一场直播,动辄几百万、几千万人次的观看量。甚至上亿元的成交额,都成了平平无奇的普通战绩。但是,站在风口下的直播带货,远没有外表那样美好。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多年来互联网平台流量狂欢背后的刷量灰色产业链。
据了解,刷单已成为电商直播的常态,数据造假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除了日常刷单,“618”和“双11”等大型活动,都是刷单的重灾区。因此,在眼见的繁荣背后,其实很有可能就是营销公司打造出来的海市蜃楼。
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数据做得异常漂亮,然后以此来忽悠更多企业、平台,加入到这场“狂欢”之中。对于这样的虚假繁荣,很有必要把水分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