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支持瞪羚企业发展新政
(原标题:让“瞪羚”跑得快跳得高 记者:杨雅、洪凯 通讯员:郑嘉宇、杨千慧)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人们称呼跨过死亡谷、进入高成长期的创新企业为“瞪羚企业”,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具体表现在年增长速度上,不少瞪羚企业能实现一倍、十倍甚至百倍、千倍以上高速增长,迅速实现IPO。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作为创新创业的活跃之地,截至目前,高新区(滨江)有新认定2019年度瞪羚企业307家,为了支持瞪羚企业发展,高新区(滨江)于近日发布了《关于支持瞪羚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将于12月31日正式施行。
“认定条件”优化升级
早在2017年,高新区(滨江)发布了《关于支持瞪羚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杭高新〔2017〕64号),如今新版发布,其间的亮点值得一探究竟。
记者对照两版《实施意见》发现,最直观的改变是“认定条件”的优化升级,新一轮政策将原政策的7条认定条件精简为4条,将多种增速指标统一优化为年复合增长率,将每年营收正增长调整为认定当年营收正增长,显著简化了认定申报条件。
与此同时,政策涵盖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范围明显提升,原版政策分成“5000万元以下”“5000万元及以上、1亿元以下”“1亿元及以上”三个类别;而新一轮政策则分成“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的、10亿元以下”两个类别。不难发现,营收“5000万元”不再是申报的天花板,“亿元级”的上市后备企业、细分行业领先企业也统一纳入了瞪羚企业的支持政策内。
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实施意见》的“认定条件”更贴近对高成长企业的实际认定标准,更具有合理性。比如,原政策提到“每年增速不低于25%”,新一轮则修改成“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5%”。
“复合增长率”相对年增长率这一个短期的概念,更能描述企业在一个较长周期内的相对均衡的增长情况,更精确反映企业的成长潜力和预期。
同样,针对成立未满三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也从“增幅达到50%”修改为“申请当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申报的规模要求,同时也对当年成立的企业开放了申报渠道
因此,从“增速”到“复合增长率”和“营收超5000万元”的改变,对于高新区(滨江)挖掘有高成长性潜力的瞪羚企业而言,显得更加精准有效。
“支持政策”力度加大
在支持“瞪羚企业”的具体扶持政策方面,新一轮《实施意见》分成了“保障企业快速发展”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两个方面。对比原先的《实施意见》,新版本在继续支持鼓励企业创新投入、给予申报项目足额配套的基础上,在其余支持条款上的力度再次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在核心的“保障企业发展空间”政策上,原版《实施意见》给予其实际租用生产经营用房房租50%的补贴。而修订后则给予其认定年度实际租用研发、办公、生产经营用房80%的房租补贴,补贴单价最高为1.6元/平方米/天(其中厂房最高为0.8元/平方米/天)。可以看出,房租补贴比例不仅显著提高,而且在具体补贴项目上有了明显的细化。
除此之外,对于企业认定年度对区贡献超上一年(政策期内最高年份)部分的专项资助,还新增了贷款贴息和展位补助两种兑付方式,扩大了企业申报此项资助的渠道,同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下的所有条款都不在受到补助上限。
“服务企业”更加用心
在“优先安排企业用地”方面,对于达到“年营业收入达3亿元(或税收达2000万元)、从业人员达300人”条件的瞪羚企业,原先政策明确“优先满足用地需求”。而在新一轮政策中,则显著加快节奏,提出了可享受“即提即议”的“升级版”政策支持。
同时对于营收或从业人员尚未达到规定要求、但发展势头良好的的瞪羚企业,政策也首次提出“可优先安排按开发建设总成本购买工业综合体物业”,并充分考虑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短期现金流压力和对空间需求的快速变化,“也可采用先租后售的方式保障发展空间,或预留发展用地待企业符合条件时启动供地程序”,大大增强了对于支持企业用地空间政策的灵活性,也体现了高新区(滨江)愈发热情周到的服务。
“企业用地”内容的改变也是此次政策修订的一个小小缩影,它们共同显示出了政策的因时制宜,同时也体现了高新区(滨江)服务意识,不再是坐等企业达到符合标准后再受理,而是群策群力,主动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政策方案,使得企业尽早地享受真正适合自身、量身定做的政策“福利”。
“经济转型和升级需要依靠大量的高新科技企业,但目前能够得上‘独角兽’标准的依然是少数,为了实现产业梯队发展,需要有更大规模的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集群成为后备。”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瞪羚企业的扶持和培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双创”建设,另一方面也为高新区(滨江)上市企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提供了重要的重要支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