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三十年—写在湖州撤地建市30周年之际
1983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湖州市、嘉兴市。 3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中国梦·而立湖州”,全面回顾30年来湖州发展的不凡历程。
一
一座城市,只有看清自己所走过的路,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不断校准前进的方向。
回溯湖州的发展轨迹,我们需要把时钟拨到30年前。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布(83)国函字145号文件,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将德清、长兴、安吉划归湖州市管辖,并设立城区和郊区。
16天之后,也就是当年的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王芳亲临湖州,宣布了这一决定。
这是新湖州的开始一刻;这是湖州人追逐新梦想的启航一刻;这是湖州发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刻。
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为湖州的新发展创造了新空间,为湖州的新腾飞锻造了新基石。
自此,湖州的历史,开始了新的一章。
二
30年,一个新生的稚童,可以走过少年,步入而立之年; 30年,一个新生的城市,同样可以完成蜕变,展现化茧成蝶的美丽。
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湖州这30年?
有人说,这是困难与突破交织、变革与重构相融的30年;有人说,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翻天覆地的30年;有人说,这是充满激情、实现梦想的30年……
30年前,新成立的湖州市,传统的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人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
30年间,湖州人高擎发展的大旗,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30年后,湖州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已初具雏形,正向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
16亿、 1662亿,这是1983年底和2012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两个数字,两者之间相差达到了100倍!
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这一项项桂冠,是对湖州30年发展印记的最佳注解。
三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如果把过去30年的风雨历程谱成一曲交响乐,民生,无疑是其中的最高音。
在1983年9月22日市委召开的首次机关干部大会上,时任市委书记吴文谦在布置工作时,就要求积极解决人民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要抓好市场蔬菜供应”、“逐步做好居民住宅区危房的翻修、拆建等工作”。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这是历届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多年来,我市对民生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公共财政支出增量的70%以上用在了民生改善上。持续多年的为民办实事工程,让发展的红利更多地惠及了人民。
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 198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22元,到 2012年这个项目达到了17188元,整整增长了近41倍。
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均衡发展的各类教育……《礼记·礼运篇》中所描述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场景,已在湖州大地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收入增长了、物质丰富了、出行方便了、身体健康了、心情愉悦了……在这桩桩可触的事实中、在这件件可见的实事中,湖州人幸福的滋味愈加浓郁。
四
“蟹墩子”,是老湖州对中心城区最为深刻的记忆。
30年前,沿同岑路、志成路、人民路、红旗路一带,集聚着诸多商业单位、老字号美食小吃和休闲娱乐场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小小的一圈,就是湖州人的消费天堂。
而今,“蟹墩子”早已向四周扩展。 30年间,湖城变大了、变高了、变美了,现代化的城市面貌与千年古城的摇曳风姿相映成趣。
自1983年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湖州拉开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市场相通、体制相融、产业互补的开放式框架,不仅大大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也极大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南太湖畔的“湖州声音”日益洪亮。
经过几轮的城市规划建设,湖州中心城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彻底告别了水乡小城的模样。如今,市民要想购物娱乐,不用只到“蟹墩子”,出门不远,就有商场超市和公园歌厅。
就在上月,中心城区第一高楼东吴国际双子楼结顶,这座高度达到了288米的大楼共54层,而1984年开业的湖州最高建筑——江南春饭店,楼层只有7层。 54与7之间的差距,折射的正是湖州30年间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
除了县区政府所在地和几个建制镇外, 30年前的湖州人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甚至进一趟城都得花上大半天。而到去年底,全市城市化率达到了60.3%,加上便利的交通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湖州的“乡下人”已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五
湖州从不乏创新的因子。新湖州的发展,亦是如此。
1984年,我市被国务院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59个城市之一; 1985年,我市被确定为以长三角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全面推进……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30年来,湖州人凭借着强大的创新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改变了传统经济格局的乡镇企业遭遇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原轧村镇集体企业率先走出转制之路,这股因产权改革产生的起死回生救赎力量,吸引了温州、台州等地取经者络绎不绝,“轧村模式”迅速在浙江遍地开花。
从莫干山会议催生了全国价格双轨制改革,到诺力机械打赢了我国第一起反倾销诉讼案;从长兴县发放了中国首批教育券,到安吉县成为首个国家生态县……这一个个事例,正是湖州人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生动体现。
创新,是一种自我突破;改革,是一种自我革命。回望走过的30年,产权体制改革、经济“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在一系列重要又复杂的关口,正是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赋予了湖州人大智慧,推动着发展的航船破浪前行。
六
30年前,我们从起点出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30年后,我们从又一个新的起点出发,开始又一段逐梦之旅。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为了重温过去,品味辉煌,更是为了厘清自己的优势、梳理自己的不足,为了新一段征途积蓄力量。
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我们面对的未来,有着更多的不确定、不稳定。也许路途依旧坎坷、波折依旧接连,但我们目光坚定向前,脚步矢志不渝。
梦想照亮现实,给予我们力量。梦想更催人奋进,让我们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