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构筑“未来智造城” 向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
(原标题: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构筑“未来智造城” 向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 文:徐晓莉 通讯员:陶玲燕)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
历经二十多年的磨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从一片城郊荒地“变身”成为现代产业新城,从单一的工业经济主战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并不断在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争先进位,以“黑马速度”将综合排名跃升至第40位,一举成为余杭乃至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
规模工业企业28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上市企业11家,高层次人才500余名……开发区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如今,这颗镶嵌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南端、长三角中心区的“工业明珠”还在绽放出道道璀璨光芒,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创业者来这里筑梦圆梦。
对于开发区而言,强产业、抓招商、推创新、优环境、提服务、促转型……这既是它一直以来的“航行”路径,更是今后还将继续锚定的发展目标。
作为产业带动、优势辐射的经济高地,开发区正以活力开放的姿态,主动扛起余杭“东部崛起”的使命担当,朝着创建中国制造2025先行区、长三角一流科创新区、杭州都市品质新区的目标砥砺奋进。
这座高质量打造的“未来智造城”将变得更加耀眼!
深耕实业 “耕”出成就感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块改革创新“试验田”,在发展的道路上,这位“弄潮儿”心无旁骛做实业。眼下,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经济是它的“重头戏”,围绕这两大主导产业,开发区正努力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今,标杆企业示范引领、新兴企业迅速成长的良好态势已然成型。
拥抱数字经济 龙头企业“顶天”又“立地”
在杭州工业经济的版图上,不少落脚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行业领域中的“顶梁柱”。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数字经济频频涌现,这些企业家们顺势而上,纷纷改变思路,告别以往传统粗犷的生产模式,从“制造”走向“智造”。
而这中间,最具有发言权的当属开发区“智造”军团中的“老大哥”——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早在2012年,老板电器就开始大规模推进机器换人工程,2013年公司启动了数字化工厂改造。经过两年时间的耕耘,老板电器成功建成厨电行业首个智能化工厂。这一智能制造基地打通了智能生产、智能仓储、智能物流一体链等各个环节,是当下行业内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制造基地。
此番改造让老板电器尝到了不少“甜头”。数据显示,公司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制造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一次优良率达到96%以上;生产自动立体库及成品智能物流仓储中心,能够满足800万台厨电产品的储存,可节约场地约97000平方米……
发展先进的高端制造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发区充分利用区域雄厚的工业基础,通过“智造”龙头企业引领,在辖区内掀起一股“产业数字化”浪潮。
在动力运动装备行业,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开展车联网平台、消费者终端定制系统开发,实现了基于产品技术模块基础的在线个性化定制功能。
而在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不同规格的电梯可以使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依托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星智慧服务系统”,从设计、管理、制造到服务,西奥电梯正在努力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如今,企业造一部电梯只需6天时间就能完成。
“公司正在抓紧建设总面积超8万平方米的新厂房,预计将于年底建成投产。”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总裁周俊良说,在新厂房里我们将引入一批尖端设备,把原有的制造流水线再向上提升一级。届时,西奥将可以达到年产10万台电扶梯,这离我们的“百亿目标”更近一步。
“聚焦‘互联网+智造’新模式,开发区将纵深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永忠说,目前开发区已完成首批100家重点企业数字化排摸工作,接下来将对欧伦电气、倍仕得、勇电照明、中大元通等43家有数字化改造需求的企业,开展深度调研和方案设计。同时,我们也将全力推进普利、迅犀、伊丝顿、运达等13个杭州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重点攻关;推进天地数码等22个市工厂物联网项目创建;加快春风动力等重点骨干企业无人车间建设。
从拓宽改造渠道上提升产业数字化,开发区加强与数字工程服务机构联盟,做好“产业数字化”和“服务型制造”双推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和多个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大创新平台正式签约落户于此,这无疑将为开发区数字化发展带来空前的历史机遇。
未来,开发区将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多方资源,打造国家级创新载体,构建服务型制造发展高地,培育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三化”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
抢滩空白市场 生物经济“遍地”且“开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技术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推动下,生物产业迅速崛起。
而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已然开出“生物经济之花”,企业家们正频频抢滩空白市场,为社会带去健康的福音。
9月初,开发区明星企业——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公司推出新药盐酸恩沙替尼(X-396)。公司资深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毛力教授说,这是贝达药业和控股子公司Xcovery共同开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该药的上市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生物医学日新月异,市场格局千变万化,唯有不断革新技术水平,方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抢占制高点。
对于这一点,浙江脉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晓东深有感触:“公司的研发团队在无创血流动力学方向已经有近三十年的技术沉淀,我们的目标是把脉联医疗打造成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当这一个个创新“蜜果”投向市场,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巨大的生物经济效益。创新发展没有“天花板”,这些年,开发区致力于为辖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生根发芽的“沃土”。如今,这里的产业生态正逐步健全。
从发展主体看,开发区已集聚民生医药、胡庆余堂、中翰盛泰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集中药、化药、生物药等较为完备的制药产业链,以及企业原材料诊断试剂、高端医疗设备等医疗器械产业链。
从发展支撑看,这里拥有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院开发区院区、省药监局的行政审批受理余杭分院、浙江省的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监管平台等公共平台,为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检验检测、注册报证、商贸物流等环节赋能。
可以说,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赋能地。
今年上半年,开发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9.85%;累计研发投入6.6亿元,同比增长23.75%。
创新驱动 “孵”出获得感
“这里地理位置比较好,交通便利,公司生产出来的医疗仪器设备要运到外面很方便。而且园区内有产品注册、检验等全流程服务,还不定时开展一些政策服务活动,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帮助很大。”四年前,杭州正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严红成在考察多地之后最终选择落户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内。
在精准“灌溉”下,这家主要从事骨科、康复科、手术室医疗器械研发和制造的生物医药企业,如今已研发出8大类产品。去年公司实现销售产值达3000多万元。
“这些年,公司每年的产值都在以15%至20%的比例增长。”严红成说,这都得益于社会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和公司内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今年,公司还在德国和波兰都建立了医疗器械公司,我们想把中国研发制造出来的医疗器械产品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和诸多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成长的企业一样,一直以来,正大医疗始终把“创新研发”作为支撑公司发展的“头等大事”。严红成透露,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将占到销售产值的20%左右。
“在园区的精准扶持下,公司去年开展了20多个系列新产品研发。”严红成说,近期,这些新产品将分别在国内和欧洲获得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这将给企业带来过亿的产值,同时为社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集中精力厚植“双创”热土,开发区全面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为所有“落子”在这里的企业和创业团队、个人提供“阳光雨露”。在开发区,像正大医疗一样得到茁壮成长的企业还有很多。
今年6月,杭州皓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破壳”,这是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获评以来首个孵化成功的企业。经过三年的培育,皓阳生物从由4人组成的科学家创业团队,发展形成规模超过50人的技术团队,并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目前年技术研发收入达到4000万元。
另一边,杭州微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孵化明星企业。入驻初期,公司研发空间仅为3040平方米,到2016年6月,企业销售进入爆发增长期,原先的空间在研发、生产和办公的负荷下已经捉襟见肘。开发区和园区运营商在了解情况后,积极整理孵化器存量空间,为微策生物拓展生存空间。仅仅5年时间,公司年产值已达到1.35亿元……
在“双创”时代下,开发区持续发力,今年启动大孵化器战略建设——计划三年(2019-2021年)时间内累计打造创新空间300万方以上,创建各类创新空间25个以上,新引进专业化园区孵化载体(运营商)20家,新增公共服务平台10家以上,引进培育科创型企业800家以上,新增孵化毕业或产业化项目210个以上。
“以‘增存并举’为手段,开发区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为辖区企业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创新局局长罗建强说,我们还要把目光聚焦到服务上,通过引进“工信部电子五所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浙江大学(余杭)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虚拟孵化器,打造“虚实”结合的产业创新赋能中心。同时还要深化“三服务”,对企业进行精准帮扶。
成立企业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答疑解惑;开设“青年创业创新训练营”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结合走访调研活动把政策利好送至企业“家门口”;给人才公寓“安”上电梯方便他们日常出行……在一系列“三服务”举措的推动下,开发区创业创新氛围愈发浓厚。
产城融合 “融”出幸福感
如果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欣欣向荣的业态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下工业、互联网、创新三者的完美融合。那么,在临平山北这片土地之上,开发区还在酝酿一种全新的生活想象。
作为余杭乃至杭州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具有实现产城融合的基础优势和先天条件,“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多年的实践已经让这座城市人气大增。
徐俊彪是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有限公司输送链事业部的技术质量处副处长,也是企业内的一位老员工。2009年11月,他跟着企业搬迁的步伐来到了开发区。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新余杭人。
“其实刚来时这里没什么厂房,还有些荒凉,当时就想赚了钱回老家衢州江山造房子,完全没有想过会在这里安家。”徐俊彪说,是后来开发区的变化发展让他改变了当初的想法。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批批优质企业入驻,一条条道路“直通罗马”……这些年,开发区建设者在“改城”这件事上下了不少功夫,而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正是这些变化最大的受益者。
“2015年,我在临平山北买了房,一家三口从企业公寓楼搬到了新家。”徐俊彪说,相比以前,现在的开发区城市味道更浓了。比如荷禹路上有万宝城综合体,我们有时候会去看个电影;还有东湖路上的世纪公园,在绿植和鲜花环绕下,随便逛逛心情都会愉悦。“真没想到已经在这里待了十年,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地方,我们选择一直生活下去。”
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为目标,开发区的步伐不止于此。
今年,开发区计划投资近30亿元,建设47个市政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和农区安置房项目。目前,开发区公租房、城东中学迁建工程、乾元二期农居安置房、顺达路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当中。下半年,计划开工开发区城西第一初级中学、上环桥幼儿园、红丰幼儿园和新洲路小学及停车场4个教育项目,开工建设顺风路、超峰西路、新天路、兴盛路、宁丰路等17个项目;兴元路已经处于桥梁主体施工之中,预计年底前可实现通车,打通与运河街道连接的东西向断头路。
从项目推进表中可以窥见,开发区城市骨架已全面形成。“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始终从人的舒适性和幸福感角度出发来规划和建设,不断细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是开发区造城,开启产城人融合发展之门的金钥匙。”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可以期待的是,未来,这座城市还将迎来“蝶变”——
临平大道以北,兴元路以南,以荷禹路为中心轴辐射周边9公里的面积,开发区将把这里打造成中心城区。这意味着,未来这里将集科创研发、总部基地、创新创业、交通枢纽、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成为高效便利、大气开放的城市门户,国际风尚、宜居宜游的产城人融合新区。
基础条件今非昔比,基础建设还在继续。随着“三路一环”通车,地铁9号线建设,开发区正不断打破“交通”瓶颈,以更完善的交通条件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放眼当下,开发区产业新城建设蓝图已徐徐展开,接下来一个又一个重大利好将接踵而至。可以预见,城市能级的提升必将为群众幸福感提升、企业提速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幼年的蹒跚,到如今的铿锵,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这个区域展示精彩内容的舞台。站在新起点上,开发区还在不断提档升级,重塑城市天际线。用不了多久,开发区的综合实力还将“扶摇直上”,这座善于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活力新城——未来智造城正在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