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锻造发展“金钥匙”
(原标题: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锻造发展“金钥匙” 尤畅、周洵瑛、林雪蕾)
2019年,宁波以“GDP11985亿元”成绩单,跻身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二。为了向高质量发展的更高目标奋进,宁波正在锻造一把创新的钥匙,打开增长之锁,开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局面。
去年5月14日,承载着宁波未来发展希望、“剑指”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甬江科创大走廊应运而生。
继2019年浙江省“两会”首次将“培育甬江科创大走廊”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上升为省级战略后,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推进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一年间,甬江科创大走廊大招不断,宁波文创港、浙江创新中心、宁波创维双智双创产业园、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纷纷落子其间。
以科创之力为未来赋能的甬江科创大走廊,不仅是宁波一把打开增长之锁、开启未来之门的“创新之钥”,也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宁波实践”,更是为建设“重要窗口”所交出的一份“宁波答卷”。
精准破题:盘活建成区里的科创棋局
在美国,一条神奇的101号公路,串起了苹果、Facebook、谷歌、英特尔等世界巨头。
在宁波,也有着这样一条初具形象的黄金通道——甬江科创大走廊。
一年间,甬江科创大走廊的轮廓正一点点变得清晰——在大格局中,找准定位,拉开框架。
在大走廊的136平方公里区划范围内,涉及江北、镇海、北仑、鄞州等区(县、市)和宁波国家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一眼望去,都是建成区,主体多、留白少,连片开发已无可能。如何重新布局和开发,成了推进建设的难点与痛点。
“虽然区域内仅有5.5万亩潜力用地,占比不到三分之一,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里是宁波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大走廊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区域内包含南北两个高教园区,分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大院大所超过30家,集聚了50%以上的‘3315’人才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3左右的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
谋定而后动。为了有效破解难点与痛点,形成串珠成链一盘棋的格局,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聚焦发展空间,在去年10月引入了“特色园区片区规划”概念。
“我们边研究边实践,挖掘产业用地潜力,明确了一批特色园区的建设点位,启动了一批特色园区的片区规划,努力突破大走廊建设过程中空间碎片化带来的限制。”大走廊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每个特色园区2~5平方公里,是以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导向,形成若干个集科创特色产业、公共建设配套、人居空间环境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园区。”
如果说特色园区是一个综合各类发展要素的生态体系的话,那么新型城市创新功能单元就是维持整个生态功能体系正常运转的能量源。
创新功能单元是指特色园区内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范围,围绕特定领域方向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产业指向更为清晰,产业特色也更加明显。
“创新功能单元主要在一定范围内聚焦区域产业同质化问题,推动科创产业错位发展。”大走廊指挥部通过深入分析每一个片区所在行政区域现有的产业特点、现实基础和发展意向,制订实施靶向政策,从创新平台建设、科技研发、技术转化、产业培育、科技招商、金融支撑等方面给予资金及要素资源支持,引导各区块科学谋划科创产业布局,构建互补互促、共生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
目前,甬江科创大走廊已锚定了新型功能材料、5G+场景应用、工业互联网、数字芯片、精准医疗、数字创意等22个创新功能单元。这些创新功能单元高度契合了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高价值环节。
“规模化”的集聚和“精准化”的定位,构建起甬江科创大走廊“一廊双核、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落子关键处,下好先手棋,如此一来,宁波城市中央的这盘科创棋局就“活”了!
科创赋能:吹响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规划落地,任务压实,必须有细致的行动路径图。
“在谋划建设全球新材料创新中心、全国智能经济发展高地、创业创新创造生态最优区等‘三大战略高地’的同时,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着手制订了‘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的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形成初稿并征求了专家意见。”大走廊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该方案着眼于前沿布局和平台驱动,聚焦提升宁波的科创能力和产业应用、技术服务能力,提出了宁波下一步的3个重点发展方向:先进材料、智能科技、生物科技,目标是通过建设甬江实验室、研究院集聚区等重大科研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形成具有宁波特色、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锚定方位,扬帆起航。一年间,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0年伊始,位于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正式开园,宁波鲲鹏创新中心同步揭牌。园区将引进鲲鹏生态、5G相关的软硬件企业、创新机构、人才培训认证机构、开发测试平台等近百家鲲鹏软硬件生态企业。
4月24日,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正式落子甬江科创大走廊启动区块内。
“希望‘卓越灯塔’成为一个支点,让宁波撬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崔平表示,这一高能级平台将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化学与能源、生命健康三大重点科研领域进行布局。
科创要素不断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就在宁波鲲鹏生态产业园开园当天,华为与东华软件联合宣布,基于华为鲲鹏处理器的鹏霄服务器正式面世,目前已在宁波市政务云中心应用。“鹏霄服务器是华为与宁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取得的首个成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史耀宏说。
由西工大宁波研究院承担的高性能OLED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研发课题正在快速推进。这一课题将聚焦材料研究,破解国内OLED面板企业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材料的尴尬局面,为宁波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科创赋能,未来可期。作为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发动机”、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的重中之重,甬江实验室也呼之欲出。甬江实验室充分考虑“位于中心城区、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空间载体开放共享、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共享”等四大原则,择优选址,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引进国内外引领型创新资源,建设包括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中试转化平台等在内的近百万平方米科创集群。通过发挥科研机构集聚优势,强化产业技术供给和应用能力,打造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大走廊指挥部正筹备建立工作专班,全力启动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
创新引领:按下项目建设的“快进键”
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当前,甬江科创大走廊正抢抓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黄金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构筑活力产业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积极打造全球新材料创新中心、全国智能经济发展高地、创业创新创造生态最优区。
作为大走廊的桥头堡,今年1月开门迎客的宁波文创港刷新了一个又一个建设新速度:2个月完成规划文本初稿;3个月完成江北征拆史上最大体量的港埠三区地块征签和挂牌出让;56天时间建成首个项目——原火车北站站长楼;用时不到半年建成文创港客厅……“通过土地带方案出让这一创新举措,提前做好土地开发方案。我们在去年5月30日土地摘牌,仅用一个月就实现项目开工,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宁波服务和宁波速度。”项目建设方相关负责人说。
投资项目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之举,提速项目落地建设。一年多光景,昔日破旧的粮库、车站、厂房,“蝶变”为时尚前沿的企业总部、重点实验室、人才之家,“智力创新高地”正在甬江北岸崛起。
与此同时,甬江科创大走廊不断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去年9月20日,浙江创新中心项目启动,打响人才服务全省的“第一枪”,面向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打造人才科创“飞地”,吸引各地优质人才项目入驻孵化。入驻的企业无需更改注册地址,就可以在享受属地政策的同时,享受《关于宁波市服务浙江省人才发展的意见(试行)》的政策优惠和各项便利。
坐落于东钱湖,总投资5亿元的宁波院士中心将立足宁波、浙江,服务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积极打造两院院士的工作创新中心、交流发布中心、咨询培训中心、孵化共创中心。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及幕墙施工,进入装修阶段,预计6月工程整体竣工,年内交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宁波院士中心成为全省首批“浙江院士之家”建设试点,已与13名院士达成进“家”意向;浙江创新中心集聚各类人才近千名,吸引优诚中国、即刻科技等近百家企业签约入驻;宁波文创港春季招聘会现场火爆,腾讯、颐高、滴滴等头部企业纷至沓来……
“我们坚持以需求带招引、用产业聚人才、让人才领产业,发挥创新资源的最大价值。”大走廊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相继落地的大院大所成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而宁波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达到39个,数量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我们将当好院企间的桥梁,进一步激发新动力,再创新优势”。
人才和科创要素不断集聚,也助推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甬江实验室启动区、潘火工业区及中河都市产业社区区块……结合空间规划和产业定位研究,2020年大走廊重点项目库近期敲定,涉及重点项目82个、重点平台9个,总投资达2107亿元。
在年度重点项目库的基础上,大走廊指挥部重点推进12个重大项目,做好12个重点区块的规划研究,以“双十二”为总抓手,为大走廊建设提速增效。为此,指挥部创新实施党员攻坚“666”专项行动,以今年6月底为时限,明确6大攻坚建设事项,组建6个先锋攻坚小组,定目标、定时限、定任务,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从三江口到甬江口,创新要素不断积聚、创新浓度不断提升、创新氛围不断浓厚。纵横136平方公里,甬江科创大走廊深耕细作,主动对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成长为长三角区域又一块科创热土。面向未来,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甬江科创大走廊必将在迈向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的发展道路上,成为引领长三角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