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星网 >> CBD >> CBD城建 >> 浏览文章

杭州高新区领跑智慧城市建设

2020/7/2 11:17:01 五星网 浏览: 【字体:
文章导读:如今,在高新区(滨江),开办一家公司“分钟办”,建设一个工地“一码通”,解决一个纠纷只需要一个小程序就能实现……人们在享受智慧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不禁要问,杭州高新区为什么那么“快”,覆盖各领域的智慧城市应用率先在此试点,杭州高新区为什么“行”?

    (原标题:杭州高新区领跑智慧城市建设 记者:孟娇 高新区(滨江)报道组:宋桔丽)

    继“而立高新竞一流·30年30问”系列报道的第一问《全省第一个高新区,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刊发后,勾起不少读者的回忆:长满野草的公交527路车站、“一路绿灯”的江南大道、藏龙卧虎的西斗门……每一个记忆的章节,都书写着杭州高新区向国际化现代科技新城的巨变。

    如今,在高新区(滨江),开办一家公司“分钟办”,建设一个工地“一码通”,解决一个纠纷只需要一个小程序就能实现……人们在享受智慧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不禁要问,杭州高新区为什么那么“快”,覆盖各领域的智慧城市应用率先在此试点,杭州高新区为什么“行”?

    杭州高新区为什么那么“快”?

    快!

    这是2002年跨江发展之后,许多创业者对杭州高新区的第一印象。

    2001年,杭州软件产业基地成为首批十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到了2005年,杭州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超过200多亿元,成为继北京、深圳、上海之后全国第四大软件产业基地,14家企业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总数列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位。

    不只是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快,还在城市面貌的演变。

    新华三集团从事研发的曾富贵到现在还记得,2006年,车子开到江南大道上,10公里路程,18个红绿灯,只要一脚油门,就能“一路绿灯”。

    “绿波带”,一度成为江南大道的代名词。这个称呼在高新区创业者和上班族的心里头,名字比“杭州第一路”的美誉还响。

    不过,与当时杭州其他城区采用澳大利亚引进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不同,江南大道的“绿波带”,可是“滨江造”。就连新华社也曾在2006年4月9日报道过此事——

    “这是浙大中控自动化技术的科研成果。浙大中控总裁金建祥教授对记者说:‘我们的双向式绿波带协调控制模式能在限定的时速范围内,为开车族实现一路绿灯的愿望,享受没有红灯干扰的自由之行。’”

    2002年,江南大道刚建成的时候,信号灯还是人工调试的,“好比每个路口有个点灯开关,我们要到18个路口设置信号机,每个信号灯的时间长短,都是根据交警总结的经验设置的。”滨江交警大队综合勤务室指挥长孙利康回忆说,慢慢地,高新区(滨江)道路上的远程系统和感应设施逐渐完善,在迎接G20杭州峰会的契机下,智慧交通应用走上了“快车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曾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摄像头和红绿灯的距离。但凭借着雄厚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一个个自高新区发展壮大的“数字天团”,让红绿灯已经有了一双双“慧眼”。

    孙利康在交警战线工作16年,是高新区(滨江)交通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看来,高新区的产业与城市是互相成就的,“当地企业有好的技术需要应用场景,而高新区有发展需求,也愿意为企业的智慧城市应用提供场景。”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也是创新生态的重要一环。一条江南大道联通萧山机场与高新区,拉近了高新区与世界的距离,城市智慧化管理的不断探索,为创业者带来便捷,也留住了人才,而涌入的人才、集聚的智慧也加速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现在,杭州高新区依然在不断尝试探索,比如,医院附近的堵车、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城市病”,而在省儿保(滨江院区)区块,通过盘活周边停车资源、交通路线优化、打通挂号平台和城市大脑的通路,智慧赋能城市治理,已经极大缓解了这一难题。

    诚然,随着高新区发展之快,也让江南大道相对“慢”了起来,就拿近10天的数据来说,江南大道平均车流量是53851辆,“2004年,江南大道车流差不多只有现在的1/5。”而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加速推进,近10%拥堵指数的回落,也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城市在不断突破发展瓶颈的脉动。

    在张弛之间,更是催生了一种更新的动力——企业加快研发、产业加速发展,智慧城市应用加快探索脚步,加快应用落地。

    正迈向国际化现代化科技新城的杭州高新区,步伐将更“快”。

    智慧城市应用试点为何选这里?

    6月30日,浙江省召开全省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暨“智慧工地”现场观摩会,地点就设在杭州高新区(滨江)。

    现场,一枚小小的“二维码”成为关注焦点,它就像是一张工地的“身份证”,智慧审批、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应急管理、劳务信息等九大功能均可实现。据悉,高新区(滨江)的“智慧工地一码通”系统,也是我省推动建筑工地智慧化监管的唯一试点。

    这只是杭州高新区成为省市多领域智慧城市应用试点的其中一例。

    在商事登记数字化改革领域,高新区(滨江)依然发挥着“头雁效应”——今年5月8日晚8点,乾元(杭州)科技创新公司负责人在线提交企业营业执照申请,短短几分钟,电子营业执照生成,全市首张由“机器审”代替“人工审”的企业营业执照也在杭州高新区诞生。

    而在司法领域,随着小程序“一码解纠纷(诉讼)”的上线,也标志着杭州市委政法委和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赋予高新区(滨江)开展“一码解纠纷(诉讼)”全市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地;而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杭州高新区主动承担“一图一码一指数”试点项目,发布“五色图”,在全市镇街级社会治理单元五色预警基础上,率先做到社会治理八类重点事件五色预警评估到社区,实现提升区域社会治理质态和行业治理水平的提升。

    省市多领域智慧城市应用试点为何能在高新区(滨江)全面开花?

    先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全年,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3%,规上工业增加值涨幅和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均列全市第一。这意味着,以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已经成为高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自建区以来,高新区(滨江)一直坚持以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打造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了数字化赋能各领域的“滨江方案”。

    尤其在杭州城市大脑建设中,“滨江方案”占据半壁江山,城市大脑的“眼睛”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浙江中控参与建设;城市大脑的“中枢神经”,有提供基础架构硬件的新华三和以智慧交通为强项的银江股份赋能,而安恒信息也参与到维护城市大脑的安全运转的工作中……

    这意味着,得益于杭州高新区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不必出城,企业间就可以借力各家所长,组合成一套全国领先的“滨江方案”。而对于杭州高新区,只需“就地取材”,就是高标准、高规格地在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应用的落地。

    眼下,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全会上,杭州提出要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作为杭州高质量发展“头雁”,杭州高新区将把数字经济先发优势不断转化为数字治理领跑优势,以更高站位,为杭州输出城市数字化治理“滨江方案”,不断拓展城市大脑应用挖潜,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高新实践”。

文章关键字: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8037 返回顶部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换@。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