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区东湖街道:擘画“区街一体化”发展蓝图
(原标题:东湖街道:擘画“区街一体化”发展蓝图 文:孟露、胡杰)
从蹒跚学步到快步前行,从“风吹麦浪”到高楼林立,从农村小镇到宜居宜业现代化都市,这些年来,在余杭“东部崛起”的主阵地——东湖街道,都能听到改革奋进的足音。
走进新时代,站上新起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近在咫尺。东湖街道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这里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处处展现着产业与城市的同频共振,处处透射着这座城市的亲和力。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东湖街道围绕着“品质开发区、美丽新东湖”的建设目标,擘画“区街一体化”发展蓝图,扛起开创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这方土地正迎来城市蝶变、万象更新。
破解融合难题 服务保障创佳绩
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以不同形式停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而关于它的一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会被频繁提及。
在东湖街道,关于疫情,少了悲伤与泪水,更多的是坚守与付出,是这片东部热土上下同欲、并肩作战的真实写照。
当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防疫防控成为“主题”,在区委区政府、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东湖街道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余杭开发区和街道协同作战,齐心抗疫,迅速成立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对疫情防控工作实行日调度、日研判、日汇总,加强统一领导、靠前指挥。
同时建起一个综合协调办公室,由余杭开发区相关部门和东湖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等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使得“上情”可直接“下达”村社,构筑起“一线+多网”联防联控体系,使统筹规划与高效执行“一盘棋”。
通过严格实施网格化管理,东湖街道开展5轮拉网式排查,排查近20万流动人口,累计检查逾55万车,122万人。
时间来到2月份,余杭开发区“先声夺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百家企业陆续复工,万名员工陆续返岗,企业安全复工复产“保卫战”悄然打响。
连日来,余杭开发区产业发展局、东湖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下沉到一线,按照逐步、有序复工原则,对企业进行逐户把关,通过上门指导和线上服务的方式,做到“备案审批当日办”,帮助企业做好复工的各项准备工作。此外,东湖街道还依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将余杭开发区企业纳入社区网格,进一步推动社企融合,解决企业员工住宿问题。
实践证明,上下协同作战保障了东湖街道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330.0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96.04亿元,分别增长11.6%、15.0%。信达生物、优必选等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新签约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等高端项目也将陆续启动。
“经过此次疫情考验,余杭开发区和东湖街道的关系更为紧密,上下协作的路子更加畅通。”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华东说,余杭开发区企业始终是街道发展的首要资源、服务保障的第一对象。
近年来,街道持续做好落户、子女就学等人才保障服务工作,开通企业微巴士服务专线3条,探索月荷嘉园变身“职工之家”,推出星河嘉园2批人才公寓235套,兴国路、顺风路人才房项目也已动工建设,届时将新增人才房1450套......在产城融合、区街一体化进程中,街道持续关注着企业发展的“获得感”。
加快融合脚步 城市布局再优化
一只美丽的蝴蝶,要破蛹展翅,才能迎来新生。
一座产业新城,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两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
2008年,余杭开发区城市化进程正式提上日程。在新旧资源的更替过程中,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区绿化缺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近年来,余杭开发区和东湖街道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启动多个涉及老集镇、落后区块的征迁工作,并同步向违法不雅建筑“亮剑”,拆出了余杭开发区“新制造业计划”落地的发展空间,更擦亮了城市绿化、环境美化,“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底色。
站在320国道屯里社区江南食品厂附近,一眼望去,连绵的厂房已不见踪影,修复平整的土地正等待着新的蜕变。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环境“脏乱差”的代表。
“320国道两侧企业厂房、印染加工厂等遍布,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遗留下来的违法建筑和不雅建筑,不仅不符合‘全域美丽’建设需求,还存在各类安全隐患。”东湖街道城建管理办公室防违控违队长刘建潮说,320国道沿路沿线这些城市“伤疤”,“算下来,共有15处,两万多平方米。”
随着“三路一环”秋石高架路余杭段和望梅高架路北段的通车,道路两侧环境整治被提上日程。去年以来,东湖街道以“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集中攻坚为引领,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巡查小组,建立健全问题发现、整改、抽检、销案的工作闭环,统筹推进道路两侧、城市秩序、住宅小区等八大专项整治,共拆除320国道沿路沿线违法建筑23000余平方米,城市管理重点区域及道路周边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提升。
拆违要顺利推进,最要紧的就是沟通和细致,少不了跟违建户主的“你来我往”。“拆违要求‘快’,更要求‘理解’。违建关乎户主的经济利益,我们做工作也要照顾他们的情绪。”刘建潮说,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与社区建立起联动机制,上门做违建户主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反复登门,耐心劝说,最终取得了他们的理解与配合。
秉持着“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2019年到今年7月,东湖街道共征地1658亩,拆迁农户899户,签约企业45家;拆除违法建筑773宗,477356平方米。此外,精心打造1.1平方公里城市管理标准化示范区,完成北沙西路、金家角河道、星河嘉园等区块提升改造;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位6个,光伏智能候车亭67座;创建文明示范样板路2条,新增机动车位245个;完成52个生活小区、49个公建单位污水管网排查,完成杭州市“智慧河道”“智慧管网”示范点创建工作,全面助力“污水零直排”建设。城市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
共享融合成果 幸福生活有质感
城市的美好,到底是什么?有人说,那是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是穿梭交汇的车水马龙,是碧水连天的湿地风貌,是鱼游清水、莲叶何田田。也有人说,那是心之归处,是生活在这里的“小确幸”。
每个人身边具体可感的改变,汇聚到一起,就是民生成就的恢弘画卷、居民幸福的底气来源。
朱蒙蒙,河南商丘人,2014年在东湖街道美致生活广场定居。2017年,随着公司乔迁,他来到余杭开发区上班,正式成为一名“新东湖人”。让他没想到的是,回归社区生活还让他收获了一个新的身份——“红色青年社区”志愿者。
小朱所属的“红色青年社区”,实质上是个虚拟社区,由社会组织——东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管理运营,管辖着美致生活广场、钱江国际广场、万盛商贸城、景丽星河人才公寓等1万多套单身公寓和1500多户商户,承担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社区事务、慈善救济、文化体育等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
这些年来,随着余杭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提质增速,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也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者。2020年,东湖街道常驻人口已突破30万,其中流动人口就超过20万。
吸引“人气”的因子远不止这些。用朱蒙蒙的话说,这片土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留得住乡愁。”
在社区生活的这几年,他感受到城区环境的靓化,文体生活的丰富,以及社区对“新东湖人”的关心。“红色青年社区”成立后,以“党建+产城融合服务”为特色服务方向,针对余杭开发区产城融合项目,结合社会组织本地资源优势,积极组建了“五方共建”基层自治模式,特别针对上班族建设起4点半学校、暑期托管夏令营、邻里养老之所等,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东湖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点滴温暖浸人心。作为“回馈”,这些“新东湖人”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持续参与垃圾分类、违停整治等社区治理工作。“社区和居民一家亲。”朱蒙蒙说,“我相信,一开始只是想来这里工作的人,最后一定会生出留下来的念头。”
让更多“朱蒙蒙”们感受到生活的“小确幸”,还得益于街道民生保障日趋优化,精神文明生活持续活跃。
去年以来,街道完成圣塘河186户回迁安置工作。胡桥、星火苑等4个多户多联项目,5个两户一联安置小区进行提升改造,2个小区完成二次供水改造任务,受惠群众640余户。胡桥、星火苑等多户多联公建配套项目启动前期工作;新塘、塘湾等小区提升改造项目完成设计招标;建成21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6家老年食堂、民办养老机构3家。
文明新风蔚然成形。建成省级综合文化站(东湖街道文体中心)、东湖非遗馆、东湖画院、北沙图书馆等“一心三院”;建设文化家园(文化礼堂)9个,全民健身点16处;布点2个24小时图书馆、26个村社级图书室,实现阅读空间基本全覆盖。同时,先后举办“我们的村晚”、首届人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选树“最美东湖人”,弘扬榜样力量,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
融合发展的温度,正转变为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东湖欲以磐石之心披荆斩棘,以新姿态展现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发展浪潮风起云涌,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看得见的发展成果落实到每一个东湖人身上!”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华东说。
相关阅读:
- ·杭州东湖街道:城市靓起来 生活亮起来(10/16)
- ·杭州东湖街道:勾勒大都市圈里的品质之(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