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力争2015年达国家级生态市标准
中共宁波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昨日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决定》提出,到2015年,宁波力争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到2020年,力争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级生态市什么样
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会上说,我们不仅要“补好工业文明的课”,同时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宁波作为一个资源小市,环境承载容量有限,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建设生态文明最直接带动力,就是要通过一批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项目,催生一批以低碳技术运用为特点的生态环保产业,促进消耗资源环境的粗放型发展,向有效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当宁波达到国家级生态市的标准时,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来描绘一下未来生活的图景: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要达到10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单位GDP水耗降到36立方米/万元以下,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并逐步提高优质比重。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7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17%。一个青山绿水、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体系基本建成。
国家级生态县(市)区的比例达到60%以上。省级生态乡镇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到80%以上。全市中小学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社会各界都成为生态文明的促进者和建设者,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成。
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6%。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村达到7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85%,健康简朴、宜居宜业的生态社会体系基本建成。
如何打造“生态宁波”
生态研究学者曾指出,“说到生态文明城市,有人认为就是天蓝地绿。保护生态,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他认为,生态第一是“育土”,就是保育国土资源。第二是“养民”,养育四方百姓,民生是最大的公务。第三是“致富”。生态本身是一个很强的资源,它能够使我们致富。第四是“弘文”,弘扬生态文明。
《决定》里提出的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社会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正好概况了上面四个意思。
——“育土”: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中,将对四明山区域和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区域重点实施保护。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我市将实施修复工程,来保护海洋岸线和滩涂资源,开展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严格控制污染物向海域排放,遏制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
《决定》还提到一个新词汇:低噪声路面。就是通过改进路面材料结构降低交通噪声,比如铺筑多孔性沥青路面就能产生不错的吸声效果。《决定》提出扩大低噪声路面和城区铁路、快速通道隔声屏障覆盖面,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养民”:生态社会体系建设中,将推行绿色出行方式,加大公交车、出租车、集卡车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并且加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和应急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优化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布局,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让每一个市民都有一个安全舒心、便捷高效的生活与创业环境。
——“致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中,提高产业准入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坚决制止“两高一资”项目建设,推进临港工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临港经济,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业、海洋高技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还将加大对污染物排放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排放特别是造成环境安全事件的行为,实施严厉处罚。
——“弘文”: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生态文化知识的持续传播。同时还要把生态文明内容列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范畴,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课程,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