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宁波经济主基调:破难促调、创新开局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发展形势、极为严峻的困难挑战,宁波经济走出危机影响、持续回升向好,并有望跻身年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俱乐部”。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1月7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总结了2010年经济工作情况,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11年经济工作任务。
今天,我们通过解读六大关键词,来看一看今年我市经济工作的主基调——“破难促调、创新开局”,看一看2011年的宁波如何为未来五年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之一 增强内需拉动力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外部需求复苏缓慢的情况下,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宁波必须把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上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扩大投资。能不能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关键看今年工作能不能实现“开门红”,进一步说,看投资能不能实现“开门红”。要持续推动重大项目会战攻坚。要积极谋划新的投资增长点,力争在城乡功能区块、社会民生事业、重大基础设施和战略新兴产业等四大领域生成一批重点项目。要落实民间投资“二十九条”政策措施,破除市场准入、金融、税收等壁垒,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
其次要促进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把城市功能区建设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加快新建一批现代商贸集聚区,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营销机构,打造一批区域性商业地标,提升一批会展活动,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商流辐射力。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构建面向农村的连锁配送商业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发展,培育家政家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
再者要拓展内销。推动工贸企业战略合作联盟,建立“甬商数据库”和“甬商营销网”,深化同大型连锁商业机构的合作,办好国内重点城市“宁波周”活动,创新宁波名品直销中心运作方式。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旅游宣传促销联动机制,加大旅游产品推介营销力度和客源市场开发力度,使旅游经济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关键词之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是“十二五”发展最鲜明的导向。按照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的要求,今年宁波将坚持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攀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启动实施2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6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健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快速转化机制,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
培育制造业新优势。抓紧做好宁波石化产业基地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推进石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和谋划。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4个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设计创意等4个先导性新兴产业。
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商业商务门户区、湾头休闲商务区等10大城市综合体建设,重点建设20个服务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
抓好产业基地建设。高水平推进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38个市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水平,规划新建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总部企业基地,加快集聚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立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产业新城、城市新区”。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市级创新大平台和12个行业支撑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扶持力度,加大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力度。
关键词之三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宁波发展正处在新型城市化加速期和新型工业化提升期,大都市区框架全面拉开和城乡发展率先进入全面融合新阶段对我市“十二五”时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按照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要求,强化“一核”、统筹“两翼”、突出“多节点”,促进城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宁波都市区对外交通系统和城市组团间的快速交通系统,加快杭甬客专、绕城高速东段、象山港大桥等建设进度。完善中心城区立体交通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两横三纵”快速路网和城市干道,规划新建一批跨江通道。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对接共享。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在高水平、快节奏推进“十大区块”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三江六岸”拓展提升工程,启动姚江、甬江“两江北岸”等一批新区块开发。实施“两纵两横”街景整治,老小区、背街小巷和城中村改造,保护开发一批历史街区,打造城市景观新亮点。逐步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完善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