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象山打造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浩瀚东海,荡起无限春潮。
象山,适机而动,厚积薄发。
最近,象山县出台推进海洋经济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值比2009年增加50%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提高到50%……”实施意见还从战略层面谋划和部署海洋经济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蓝色文明先行区。
象山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为丰裕、海洋特征最为鲜明、海洋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县域经济体之一,具备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资源基础和良好条件,此时不发力更待何时。
因此,在今后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象山将紧抓象山港大桥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总战略,坚持海陆一体化,加快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打造“蓝色”象山,这是象山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亦是象山的又一次美丽“蜕变”。
“蓝色”象山 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
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博大的海洋资源。
象山因为坐拥得天独厚的“蓝色”,在描绘海洋经济示范区的“蓝图”时,它“底气”十足,“笑傲群雄”。
这里,居浙江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浙江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滩、涂、岛、礁、湾资源的地区。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其中滩涂205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海355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925公里,分别占宁波市的67.8%、59.2%。
这里,拥有象山港和石浦港两大港口,可建港口岸线61.3公里,其中深水线37.3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28座,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拥有大小岛礁656个,占宁波市的80%以上,浙江省的21.4%。拥有36个金色沙滩,长达13.2公里,位居长三角各县(市、区)首位。
面朝大海,怀抱资源,几十年来,勤劳的象山人一直努力“挖宝”。他们从简单的捕鱼、养殖业起家,一路奔向临港工业、休闲产业,几番不懈经营,海洋经济的基础已经牢牢扎根,雏形初现。
据统计,2009年,象山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94.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9.8%,所占份额位居全省前列。
在象山长长的海岸上,一条临港工业带快速崛起,如今,临港工业已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4.1%。尤其是船舶制造业,异军突起,全县拥有船舶制造和配套企业75家,建有万吨级以上船台、船坞62座,造船总能力达18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42亿元,成为宁波市重点建设的船舶制造基地。
在这一片蓝色的海域周围,不仅有大工业的“厚重”,也有滨海旅游产业的“明快”。当人们走进大目湾,顿觉心旷神怡——这里地处象山百里黄金海岸的中心,背山望海,植被茂密。随着去年2月被住建部正式确定为村镇低碳生态建设试点项目,一座滨海生态小镇正在破壳而出。像这样的休闲氛围正在象山蔓延,对象山人来说,以前的海是生存的海;现在的海,是休闲的海、时尚的海、运动的海。数据显示,去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7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成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省旅游强县。海洋餐饮业也享誉长三角,被誉为“中国海鲜之都”。
此外,象山现代渔业稳步发展,全县水产品产量57.35万吨,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荣获“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荣誉称号,“中国水产城”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海洋运输业蓬勃发展,海洋运输能力达58万载重吨,集装箱运力13.3万载重吨,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首位……
水是灵动的,沉淀了无数的文化与情愫,海洋经济也因此光芒万丈,多了一些可以持久的回忆和生机无限的“动能”。
象山六千年以海为伴,形成了海商文化、海盐文化、养生文化、象(吉祥)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灿烂的海洋文化。近年来,象山县深入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打造出“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知名文化品牌,先后被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竹根雕之乡”、“浙江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象山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58%,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1.47万个,空气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2006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先后建成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国家级保护区的县域经济体。